古诗赏析常见题型
1.描绘画面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再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如其分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2.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或者对“什么”而“哀伤”。
3.赏析词语
(2)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赏析句子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或者有什么特点。
(3)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诗歌意象含义
表层含义(结合诗句进行描绘)+深层含义
6.表达技巧鉴赏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
具体的考点有:动静结合、托物言志、铺垫悬念、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白描细描、开门见山、卒彰显志等。解答步骤按照“手
法+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者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州(今江西临川 ) 人,人称“太平宰相”。以词著于文坛,擅长词令 ( 长短句 ) ,尤擅小令。风格婉约。与其子晏几道分别称为“大晏”和“小晏”,与欧阳修并称为“晏欧”。江西词派的领袖,代表作《珠玉词》。
写作背景:晏殊一直官位显赫。经常在家中招待客人,宴席之间总伴随着歌声、乐声,因此晏殊的作品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有时字里行间流露出些许淡淡的哀愁。《浣溪沙》所抒发的就是悼惜残春之感。
文体介绍: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叫诗余、近体乐府、
长短句,亦称乐章、曲子、倚声、琴趣等。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如梦令赏析,分两段的最为常见。词按篇幅长短,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按风格来划分,大致可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婉约词典雅柔婉,豪放词雄浑高亢。在取材上,婉约词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豪放词则面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这首词,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大意。
参考: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2.概括上下阕的内容。
参考:上阕因今思夕,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流光的易逝;下阕描写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的感慨。
参考: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惆怅,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请简析。(从句式、情景交融、手法、哲理等任选角度)
参考:(1)对仗工整,音韵和谐;(2)情景交融,景物描写典型,画面生动,表述了对年华流逝的感叹和对友人的思念;(3)对比明显,“来”“去”对比,“来”是燕归来,“去”是花落去,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4)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或者:“落”伤春,“曾相识”伤别,“去”花落去,“来”是燕归来,形成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这两句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抒发了青春易逝,伤别怀旧之情。
5.“小园香径独徘徊”的“独”字用得巧妙,请加以赏析。
参考:“独”写出诗人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减、时光流逝的惋惜。
6.这首词多用对比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并说说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旧亭台和新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两者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感情: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惆怅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宋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相似,语言流畅自然。北宋前期词坛,欧阳修与晏殊齐名,均长于小令,词风婉约,但晏词典雅,欧词深挚。代表作《欧阳文忠公集》。
写作背景:公元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公元1067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
7.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这首词,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大意。
参考: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8.词的上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参考:上片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上片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9.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参考:①比喻,把风平浪静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水面的晶莹澄澈。
②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更衬托出西湖的幽静。(“动静结合””“衬托”“反衬”)
10.本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抒发了作者美好的心境,惬意,恬淡安适的情怀。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作者简介: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写作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
1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这首词,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大意。
参考:登上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就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去。
12.展开想象,描绘“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画面并说说在全词中的作用。
参考:画面: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
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寓情于景。
13.赏析下片中“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从炼字和修辞的角度)
参考:“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抵抗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簪缨”借代,代指达官贵人。
14.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15.本词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达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感人至深。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简介:李清照( 1084一约1155 ) ,号易安居土,济南(今属山东) 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作品有 《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
写作背景:这首词的创作年代,至今尚无定论。但从词的明快的调子,主人公钟情山水,喜欢野游,且充满少年的志趣乐的心情来看,应该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
16.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这首词,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大意。
参考: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以后乘着夜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划入藕花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水鸟。
17. 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沉醉不知归路”。
参考:“醉”一语双关,表面意思因尽兴畅饮而大醉,深层含义是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而沉醉。
18.展开想象,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并赏析连用两个“争渡”的作用和“惊”字的妙处。
参考:画面:河面上,一女子划着船,略带着醉意而归,却不知道回家的路了,直到到了荷
塘深处才发觉。尽管周围景迷人,还是急着到正确的路径。她快速地划动着小船,惊动了已经栖息的水鸟。此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情趣横生的画面。
用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19.本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 这首词写女词人追忆少女时代的一次郊游,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欢快的旋律,表达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