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案优秀6篇
《望岳》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杜甫《望岳》赏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韵译】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山们,一览无遗!
    【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描写夏天景的诗句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
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望岳》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与
    价值观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的历史,进而介绍杜甫,引入本节教学
    教师深情导入
    学生感受体验
    吸引学生兴趣
    二、了解杜甫及相关知识
    介绍杜甫
    欣赏泰山风光
    教师补充介绍杜甫相关资料
    播放《泰山》相关视频
    学生介绍杜甫。
    学生欣赏
    初步了解杜甫,初步感受了解泰山的美。
    三、朗读中感知形象美
    朗读课文,感受泰山磅礴的气势。
    体会朗读古代诗歌的方法。
    教师范读课文
    配乐朗诵
    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听读、自由朗读、指名读相结合
    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四、合作中感受景美
    自主学习课文内容,相互质疑解答。
    合作探究: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教师巡视,点拨指正。教师启发、深入指导。
    对学生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力求有独到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赏析中品味语言美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
    教师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六、迁移练习
    按要求默写
    1.描写泰山神奇、秀丽、高峻的句子。
    2.杜甫在《望岳》中用以表现自己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
    3.赏析诗歌相关内容
    教师出示试题内容,适时启发、指正。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七、小结
    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师补充
    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八、作业
    必做题:背诵并默写《望岳》。
    选做题:
    1.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
    2.搜集杜甫的相关诗句体会其情感
    九、课后反思
《望岳》的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学会赏析名句,领悟诗歌的哲理。
    【重点、难点】
    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名句,领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杜甫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 诗圣 ”之称。他的诗被誉为“ 史诗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 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了解“五岳”: 东岳泰山( 1532 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 1997 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 1512 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 2017 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 1440 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东西南北中 泰华衡恒嵩)
    三、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 1 )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 2 )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
    四、感知探究
    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间互相交流,掌握诗句的含义。 )
    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情况。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2、细读诗歌,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句具体描写了泰山景的什么特点?
    3、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