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历史演变
反义词是语言研究领域值得关注而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致力于考察上古时期汉语反义词的历史发展,按历史发展的历程探索其发展历程上的各种特点。
标签:上古汉语;反义词;历时;发展演变
关于反义词的研究,“通过近30年来反义词现象的简要回顾,发现该现象至今末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他们研究重心仍在其分类、语用和修辞功能等方面(刘国辉:2008)。尽管情况未必如此严重,但也反映了反义词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相对而言,同义词的研究则要丰富得多。“汉语词汇内的反义现象,与同意现象相比,差不多同樣普遍和丰富。但是学者们对其观察研究比较晚,也比较少”(刘叔新:2005)。反义现象是语言学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完全值得语言学者们投入相当的精力去进行研究。本文拟从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发展历程来探索其演变,理清反义词的发展脉络及其发展中的各种状态。
一、反义词的产生原因
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反映世界的产物。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对于事物的各种变化最为敏
接受的反义词是什么感,它几乎经常地处于各种变化当中。在词汇系统中,各词类的数量存在差异,名词数量最多,其次是动词与形容词,它们是与名词密切相关的词类,直接陈述事物的性状或发展变化。既然存在变化或性状差异,这时以某一参照点为中心的方向性或差异就成为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对比认识,相对相反的概念就形成了,这些词就是我们所说的反义词。反义词出现的时间,应该是随着语言的出现而出现的,但无文字可考的语言发展阶段我们无法进行研究,我们所能接触的反义词的上限是上古殷商的甲骨卜辞。古人卜筮常正反卜问以确定吉凶好坏,自然产生成对的概念,所以至迟在甲骨文时代,反义词已经产生了。
形容词和动词具有反义词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名词具有反义词则有时不太容易理解。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可以有反义词, 有些名词反义词反映的事物本身,孤立地看来并不互相矛盾对立,如手、脚、冬、夏,只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习惯于常常把它们当作同一范畴中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来看待,久而久之,表示这些事物的词也就成了习惯上的相对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