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水情系布朗山
赵新梅
走进“金布朗”之乡---施甸,会让人顿时产生一种云朗风轻,雾如烟缕,流水潺潺,青山隐隐的感觉。这里气候温和,无明显四季之分,特殊的地理环境比较适宜种植烤烟、生产出优质烟叶。近两年来,施甸年种植烤烟7万多亩,产优质烟叶近20万担。尤其2004年施甸开始承办国家局替代进口烟叶项目以来, 以国内名优卷烟需求为导向,以津巴布韦烟叶指标为参照,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经国家局的评比,施甸烟叶与津巴布韦优质烟叶的香、气、质较为接近,部份级别烟叶位居全国第一,受到全国各大烟厂的青睐,施甸的替代进口烟叶示范项目种植面积也从2000亩发展到2.4万亩, 是全国替代进口烟叶项目的重点产区,也是保山发展烟叶生产的一个重要产区。
虽然这里气候温和,但山高谷深,山区烟地占95.5%,过去,由于烟叶生产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建设滞后,尤其是水利设施严重不足,旱不保浇、涝不能排,阻碍了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005年施甸县烟草专卖局(公司)在上级公司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加强基本烟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烟水工程,努力做大、做优、做强企业,把促进产业的可持
续发展当做施甸烟草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据统计,2005年以来,全县已完成了工程投资8578.8万元,建成小水窖24350口,灌桩24 件,总受益面积122272.8亩,受益农户25187户。
如今,深山里的烟农告别了要靠人背、马驮才能种下烟的历史,夕日的 “雷响田”、“望天田”的烟地已不复存在,起而代之的是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烟田。田间地头一个个星罗棋布的小水窖坐落着,埋于地底的管网纵横交错,来回穿梭,汩汩清水穿流其间,正源源不断地将水输送到田里,烟农浇烟时只需拧开田间地头的水龙头,接上塑料管就可以浇水了。这样的改变使得烟农的劳动强度大大下降,同时充足的水源保障也对包括烤烟在内的农作物的生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情系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年年都挨饿。”这是从前当地布朗人对酒房乡垭口村的形象概括。对于在海拔1000多米以上生活的当地百姓来说,这里不仅农业生产缺水,就连生活用水也极度匮乏。他们可供选择种植的经济作物不多,除了烟叶,也就剩耐旱的玉米了。当地人说,过去每家人都需要至少一个劳动力到箐沟里挑水供应日常生活,水在这里极其珍贵,很多人家早上的洗脸水要留到晚上洗脚,洗脚水都舍不得倒了,还要留给牲畜喝,
一桶水反复使用是很常见的现象。以前这里的大部分田地都是“雷响田”,都得看老天爷脸吃饭,有雨种田,没雨荒地。
2005年“烟水配套工程建设”的春风吹进了这个贫脊的布朗山寨,在乡党委政府和烟草部门的指导下,垭口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完成了333个小水窖的工程建设,受益农户268户,受益面积1320亩。深受水源缺乏困扰的烟农,为竣工并陆续投入使用的小水窖称快,脸上绽放出灿烂而幸福的笑容, 他们没有想到在自家的家边、田边就能有这样清澈的的水源,在干旱的情况下不仅山坡上的烟苗能渴上清泉,人畜饮水问题也解决了。垭口村干塘小组的苏玉周,一个淳朴、勤劳的布朗族汉子,种了多年的烟,对于因缺水造成的耕作之难,他再清楚不过。烟水工程建设启动后,他家的烟地边也建起了两个水窖,去年他一次就种了12亩烤烟,收入达到1.8万元。说起实施烟水配套工程带来的好处,苏玉周的喜悦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小水窖可帮了大忙了,真是感谢政府、感谢党、感谢烟草公司。”
仁和镇菠萝登村是施甸烟草公司的挂钩扶贫村,地处仁和镇东山的半山上,交通不便,十分偏僻,农民的主要经济支柱就是烤烟。三年前,施甸县烟草公司通过综合调研,决定将国家局替代进口烟叶项目的施甸项目区安排在菠萝登村。三年来,公司从生产技术上和基础设施
投入上给予了菠萝登大力扶持,基础设施投入130多万元,完成小水窑283个、灌桩工程2件,建成72个智能化烤房、密集式烤房220座以及全县最先进的卧式密集型烤房一5座,为替代进口烟叶项目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带动了全村烤烟生产的发展,村民的生产、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烟草公司的帮扶摘掉了他们贫困的帽子,昔日的穷山村正在逐步走上富裕之路。村主任李华国感慨地说:“自从烟草公司挂钩扶贫菠萝登以来,我们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这两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建了桩灌工程还有小水窖。过去种烟时节,农民是抢水栽烟,常常因为堵水而发生争吵,每天还只能供两三家人浇烟。现在好了,桩灌、小水窖通到了烟地里,各家直接接起水管就可以浇烟了,又省力、又省时,烤烟移栽又快又齐,农民也不再因为争水而吵架了。还有新型烤房烘烤出来的好烟多了。烤烟能卖得好价钱,大家的种烟积极性也高了,现在我们村干部再也不需要像前些年那样要发动众种烟了,而是农户主动要求种了。”
酒房垭口村和仁菠萝登村的烟水工程只是施甸县烟水配套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到2009年施甸县将建成16.27万亩基本烟田,投入11577.68万元,直接受益众35479户,实现水利设施覆盖率达100%、当年种烟面积水利设施有效作业率达100%、烟叶抗旱移栽和抗旱保苗30天内100%有水源保障的“三个100%”,保护和提高基本烟田烟叶生产综合能力,促进农民稳
步增收,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