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以⽇⽉为例,指事以上下为例,形声以江河为例,会意以武信为例,假借以令长为例。
【辨析造字法:】
六书中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于转注和假借,则是⽤字之法。象形⽂字以图书为基础,但图书绝不是⽂字。我们说象形是基本原则,是因为会意和形声在多数情况下也都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所谓会意字,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形声字也可以使两个象形字的结合,不过其中⼀个象形字不取其义,只取其声,⽤为表⾳的成分。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某⼀形声字的⼏个意思,可以根据意符来辨认哪⼀个是基本意或⽐较原始的意义,哪些是引申义或假借义。
意符是表⽰形声字的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的,因此它和假借义没有关系,和引申义也没有联系;从掌握意符辨认本义来说,我们要注意后起的形声字,后起形声字的所谓意符,不⼀定表⽰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有些意符由于他们所表⽰的意义范畴关系密切,可以通⽤。
讨论汉字的构造,可以提到许慎的说⽂解字。540部⾸的建⽴,是许慎说⽂解字的重⼤创造。从全书来看,形声字约占总字数的百分之⼋⼗以上吗,可以说部⾸就是意符。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责,舍,等都是较古的字,债,捨,等都是⽐较后起的字,我们可以把责债,舍捨等称为古今字。古字在前,今字在后。我们对古今字的态度是: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从⽽掌握古书的词义;承认⽂字发展的事实,不要厚古薄今和是古⾮今。
异体字跟古今字的分别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代替。异体字有⼀下⼏种情况: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改换声⾳相近的声符;变换各成分的位置。有三种情况不是异体字:有些字,虽然意义相近,后代读⾳也相同,但不能把他们当做异体字;有些字之间的关系交错复杂,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也不能当做异体字;有些字通⽤是有条件的,更不能作为异体字。
繁体字和简体字的三种关系:第⼀,绝⼤多数简化字跟繁体字是⼀对⼀的关系,第⼆,有些简化字是可以从古书中出根据来的,第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本来在词义上是毫不相⼲的,或是显然有区别。
【说⽂及四⼤家】
【说⽂解字注】段⽟裁,【说⽂解字义证】桂馥,【说⽂句读】王筠,【说⽂通训定声】朱骏声
【古代单⾳词和现代复⾳词】
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
2.加上词尾词头,
如:虎变成⽼虎。3.利⽤两个同义词做词素,构成⼀个复⾳词,如:⼉、⼦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词⼉⼦。
【偏义复词】
⽤两个单⾳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词的意义,另⼀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把这种复⾳词叫偏义复词。
如:缓急——缓⽆义,得失——得⽆义,园圃——圃⽆义,休祲——休⽆义。
【泛指和特指】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是⽤于泛指和⽤于特指,意义是不同的。⼀般来说,这类同义词连⽤时是泛指,列举时是特指。例如:恭和敬,稻和糯。
【辨析同义词】
1.疾/病⼀般的病叫疾,重病叫病。疾和病单⽤时,并⽆分别。
2.贫/穷在古代,贫和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缺乏⾐⾷⾦钱,叫贫不叫穷,不能富贵只能叫穷,不能叫贫,贫的反义词是富,穷的反义词是通或达。
3.耻/辱
4.再/复再指两次,指动作的量,说再时,着眼于次数(两次),说复时,着眼于⾏为的重复,所以不⽌两次也可以说复。
5.败/负败,跟胜相对。负,背,载,对不起⼈。
6.完/备
7.军/师/⼠/卒/兵军事集体名词,跟⼠卒兵都不同。卒是战⼠,是⼈,要训练;兵是指器械。⼠和卒的分别是作战时,⼠在战车上⾯,卒则徒步。
8.领/颈/项
9.饥/&/饿不同义,饥是指肚⼦饿,饿是严重的饥,指没有饭吃,收到死亡的威胁。&是指饥荒。
10.畏/惧/恐/怕
11.哭/泣/嚎/啼
12.盗/窃/贼/偷⽤作动词时,盗只指偷东西,贼指毁害。⽤作名词时,盗⼀般指偷东西的⼈,贼指乱⾂。
13.征/伐/侵/袭/攻
14.之/如/适/往/赴/去之,作动词时,指到某地去,在到某地去的意义上,之如适没有分别。往和这三个词分别较⼤,这三个词带直接宾语,⽽往不带直接宾语。赴和其他四个字分别很⼤,因为它表⽰奔向,特别是奔向⽔货或凶险之境,⽽不是简单的往。
15.视/察/观/看/见/望
【辨析词类活⽤】
【被动句】
1.句中使⽤被字来标识的被动句式。例:敌⼈被消灭了。
2.在动词后⾯⽤介词于把⾏为的主动者引进来,这样动词前⾯的主语很明显就有了被动性质。例:夫惟
⽆虑⽽易敌者,必擒于⼈。《孙⼦兵法⾏军篇》
古⼈在做正反两⽅⾯的对⽐时通常⽤这⼀句型例:先发制⼈,后发制于⼈。《汉书项⽻传》
注:在⽤于的被动句式中,并不是介词于本⾝表⽰被动,⽽是动词已经⽤于被动的意义,由于⽤介词于引进了⾏为的主动者,全句的被动意义就更加明确了。
3.⽤介词“为”放在动词之前引进⾏为的主动者。例:⽽
⾝为宋国笑。
“为”后所引进的⾏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为”与“所”连⽤,构成为所被动句。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见”字放在动词前⽽形成被动句式。例:厚着为戮,薄者见疑。
【判断句中“是”的⽤法】
有⼀类判断句是⽤“是”来复指前⾯叙述的情况,并以“是”作主语构成。例:⾂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之也,以民为⼟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公元年》
注:“是”在⼤部分情况下是做指⽰代词,但也有少数做判断此。如:此⽗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不”和“弗”的区别】“不”字后⾯的动词既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既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弗”字后⾯⼀般是及物动词,⽽且不带宾语。
【“或”和“莫”的⽤法】
1.“或”是肯定性⽆定代词,⼀般指⼈。有⼈,有的⼈,某⼈。。。例:或劳⼼,或劳⼒。
“或”前有先⾏词,指代其中某些⼈或某个⼈。例:宋⼈或得⽟。
“或”前后呼应,表列举不同情况。例:或百步⽽不⽌,或五⼗步⽽后⽌。
2.“莫”是否定性⽆定代词,译为“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例:⾂莫对。《战国策楚策⼀》
汉以后,“莫'字逐渐产⽣了新的⽤法,成为否定副词,常⽤于祈使句表禁⽌,译为“不要”。例:秦王车裂商君以徇⽈:莫如商鞅反者。《史记商君列传》
3. 有时⽤于陈述句,“莫”相当于“不”。例:诸将莫信。《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者”和“所”的⽤法】
者的⽤法:1.放在动词和形容词之后构成者字结构,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例:庸者笑⽽应⽈。《史记陈涉起义》
2.放在数词或时间词之后表⽰⼀定的范围或种类。例:必不得已⽽去,于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
3.还可以复指主语,引出谓语。例:陈胜者,阳城⼈也。《史记陈涉起义》
所的⽤法:1.位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和其构成所字结构。例:⾐⾷所安,弗敢专也。《左传庄公⼗年》
2.所字构成的⼏种凝固格式:所谓、所以、所由、所从、所与、所为。
【以、于、⽽】
以的⽤法:1.表⽰动作⾏为以某物为⼯具或凭借,相当于“⽤”或“拿”。“以”的宾语所表⽰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例: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
2.表⽰凭借某种资格,⾝份或地位。例:以⼈民往观之者三⼆千⼈。
有时表⽰率领或依照的意思。例:乃以⼋千⼈渡江⽽西。《史记项⽻本纪》
3.表⽰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
例: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起义》
4.表⽰时间,相当于“于,在” 例:⼦厚以元和⼗四年⼗⼀⽉卒。《柳⼦厚墓志铭》
注意:1.“以”在句中的位置可在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再谓语动词之后。
2.有时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可以把这个宾语放到“以”的前⾯。
3.“⽆以”是⼀个凝固结构,译为“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4.“以”可以作连词,作⽤与“⽽”相似。
于的⽤法:1.表⽰处所和时间,通常译为“在、到、从”。例:宋公及楚⼈战于泓。
2.介绍涉及的对象。例:闻之,有献于公。
3.表⽰⽐较。例:青出于蓝⽽胜于蓝。
4.表⽰被动。例:信乎于天下矣。
⽽的⽤法:1.联合结构⾥,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两种性质或⾏为的联系,或连接两个主谓结构,表⽰两件事的联系。⽽字⼀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例:敏于事⽽慎于⾏——两性质执其⼿⽽与之谋——两⾏为任重⽽道远——两件事
2.⽤在偏正结构⾥,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顺接,语意相承。例:⼀⿎作⽓,再⽽衰,三⽽竭。
3.⽤在主谓结构⾥,连接主语与谓语,在意思上是⼀种逆接,有时表⽰似乎不应有⽽有的事。⽽放在主谓之间,含有假设之意,译为“如果,假如”。
【也、矣】
也的⽤法:1.放在复句中最后⼀个分句的句尾,表⽰对前⾯的论断的肯定和确认。例:虽杀⾂,不能绝也。
2.放在表⽰命令或疑问的句⼦的句尾,表⽰命令。例:不及黄泉,⽆相见也!
矣的⽤法:1.陈述句尾,表⽰事情已经发⽣,正发⽣或即将发⽣译为“了”。
2.感叹句尾,表⽰感叹赞颂等语⽓,译为“啊”。
3.祈使句尾,表⽰劝勉,请求或命令,译为“啊、了、吧”。
4.疑问句尾,表⽰疑问语⽓,译为“了、呢”。
【三⼗韵部】之、职,蒸,幽,觉,冬,宵,药,侯,屋,东,鱼,铎,扬,⽀,锡,耕,脂,质,真,微,物,⽂,歌,⽉,元,缉,侵,叶,谈。
【三⼗六字母】见溪疑,端透定泥,知澈澄娘,帮滂並明,⾮敷奉微,精清从⼼邪,照穿禅,影晓匣喻,来⽇。
古的反义词是什么
【叶⾳,四声别义】
【古⾳通假】
【近体诗格律分析】
【古书注释的体例和常⽤术语】
体例:1.释词 2.释讲 3.释词并串解 4.通释全章⼤意
术语:1.⽈、为、谓之 2.谓 3.貌 4.犹 5.之⾔,之为⾔ 6.读为,读⽈ 7.读若,读如
【骈体⽂的语⾔特点】1.语句⽅⾯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 ,骈
偶就是两两相对
2.语⾳⽅⾯的特点,即平仄相对,平仄是与四六对仗有关的,平是平声,仄是⾮平声,包括上声、去声、⼊声。以平对仄,以仄对平。
3.⽤词⽅⾯的特点,即⽤典和辞藻,骈体⽂⽤典,往往不指明出处,最讲究剪裁融化。
【常⽤的修辞⼿法】稽古,引经,代称,倒置,隐喻,迂回,委婉,夸饰。
【名词解释】
1.姓⽒:
2.年号
3.六部:尚书省在执⾏政令时,要指挥六个部门⼯作,以取代九卿的职守。隋唐时的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部,各⾃的职守为:吏部掌管官吏升迁,罢免,考察等;户部掌管⼟地,户籍,赋税等;礼部掌管礼仪,科举,学校等;兵部掌管军事,武官选⽤等;刑部掌管司法⾏政等;⼯部掌管⼯程,⼯匠,屯⽥,⽔利,交通等。
4.九州:具体主要指古代⾏政区划情况,传说夏禹治⽔后,把天下分成九州,其名称各说不⼀,据《尚书》所载的九州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5.太岁:(纪年法)岁星运⾏⽅向是由西向东,与⼈们熟知的⼗⼆⽣⾠⽅向相反,于是⼈们假想了⼀颗星叫太岁,让它与其岁星背道⽽驰,这样就和⼗⼆⽣⾠的⽅向顺序⼀致,并⽤它来纪年。
6.三公九卿:秦始皇统⼀中国后,设⽴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夫,汉武帝时,废太尉,改为⼤司马。西汉末年,丞相改成⼤司徒,御史⼤夫改成⼤司空,与⼤司马合称三公。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守正、治粟内史、少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