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汉语定义
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有两个系统
(1)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所谓的文言。    (2)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2.平水韵是唐宋以后人们写诗所用的诗韵,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共106个
3.反切: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4.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异体)1163个。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
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2)《康熙字典》:是清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编成的。字头按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官修字书。
(3)《经籍籑诂》:清代阮元主编,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4)《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由原来的214部改为208部。
(5)《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将原来的214部调整为250部。
(6)《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是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被解释的537个都是唐宋元明间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词语。
5.古今词义异同的表现:
(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这些是属于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如“鸡”、“牛”、“大”、“小”等。
(2)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毫无联系。
如“该”字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
(3)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如“劝”在上古只有“勉励”和“鼓励”的意思,“劝解”是汉魏以后很晚才有的。
3古今词义的差别
(1)广度上(意义的多少)的差异。
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      如“丈夫”在古代意义是男人,现代意义是女方的配偶。古义宽,今义窄。
(2)词义的侧重不同。
如“售”,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
“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
(3)词义的程度不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
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
(4)方面的差异。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
(5)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 如 “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6. 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1)词义的缩小:  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如“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
(2)词义的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河”古义是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如“汤”古义是热水,今义指带辅料的水。
7.偏义复词、连绵词、同义词
(1)偏义复词:
这种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有人把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
(2)连绵词:
指有2个或2个以上音节形成的不能逐字拆开解释的复音单纯词。
如伶俐、踌躇、逍遥、徘徊、窈窕。
(3)同义词
形成原因:①新词产生 ②词义演变
8.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1)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指由汉字的造字结构所反映出来的并且可由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来的词的本来意义。
(2)引申义
在古代书面的语言范围内,从词意的一点出发,沿着本义决定的方向向相关的方面延展出的一系列新的意义。
(3)假借义
由文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假借义与本义无关。
9.六书许慎对六书的定义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四体二用
(1)象形:许慎“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2)指事:许慎的定义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3)会意:许慎:“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4)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
许慎:“形声者,以事为名,取璧想成。江河是也。”
如:江、河、杨、柳等。
(5)假借:许慎:“假借者,本无其字,依事讬声。令、长是也”。
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没有产生新字。  如:令、长、莫等。
(6)转注:许慎:“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没有独立于前四书之外,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  如:考、老。
10.古今字
(1)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记录,时代在前的叫古字,时代在后的叫今字。
如“莫→暮”。
古今字的形成
(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
(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
(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如“大→太”“闲→间”“陈→阵”。
(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
11.异体字
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12.繁简字
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1)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
(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13.“也”字
句尾“也
(1)一般用于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
(2)用在因果句的句尾,表肯定确认的语气。
(3)说话人对所说的事情的真实性表示深信不疑。“蔓难图也。”
(4)古代汉语表示命令的句子。“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句中“也”
(1)用在单句或复句中作语气词,表示跌宕。
(2)有的“也”字用在单句中的主语之后。“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用在时间副词或词组之后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4)用在复句中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这个分词往往是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
12.宾语
(1)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2)间接宾语+动词+直接宾语  如“寡人将谁属国”
(3)动词+直接宾语+间接宾语  如“传之美人”——《廉颇蔺相如传》
可带双宾语的动词:
A.告知类:语、告、示、教、问、谓    B.给予类
赐,“公赐之食”;与,“吾与女璧”;授;予,“多予之重器”;归;贻,“贻我来麰”;取;夺。
C.普通动词    立,“天生民而立之君”;解,“解之围”。
D.“为”字    如“不如早为之所”;“厚为之礼”;“为之辞”;“吾不忍为之民也”。
13.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的种类: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 作动词的宾语前置。如:吾谁欺,欺天乎?
b 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需要注意的是:
a 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
b “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c “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 古的反义词是什么
d “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2)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  “不”、“无”、“未”、“莫”
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臣未之闻也。”。
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如“吾不能早用子。”
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如:莫弗称之。
(3)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强调宾语,加“是”或“之”复指。
如:“唯利是图。”  “姜氏何厌之有?”
3 、谓语前置:古代汉语的一些句子,谓语在主语之前,称之为谓语前置。有两种句子里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
(1)表示疑问的句子。如:何哉,尔所谓达者?  (2)表示感叹的句子。如:贤哉,回也!
14.动宾表示语
(1)在上古汉语里,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一般是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从句子成分看,古代汉语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动量的数词,是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的。
如果说话人要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可以改变句法: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的前面用“者”字。 如“辞让者三”。
(2)动量成分的位置: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数词可以处在两种语法位置上。
①在动词前作状语。如“三战三北”。
②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三。”
15.被动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