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读古典诗歌的七种武器
编稿老师:徐冬杰  审稿老师:李家声  责 编:程彦芳
一、阅读以下五首诗歌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客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二、运用七种武器解读示例
()展想象
  1.《峨眉山月歌》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如友人般陪伴着诗人。途中月亮在青山的遮挡下忽隐忽现,又给作者添上几分寂寞。首句由峨眉山月写起,点明出游是在秋高气爽之时,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半轮新月在青山遮挡下忽隐忽现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
流去。其实月影并未移动,只在观者顺流而下时,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2.《春夜洛城闻笛》
  天暗淡,夜渐浓,白天喧嚣的洛城现在安静了下来。诗人可能结束了一天的忙碌,正坐在自己的屋中。远远的,渐渐的,耳中传进了笛子的曲调。在寂静的夜晚中,这笛声弥漫了整个洛阳城的空气。诗人细细地听着这悠远的声音。“《折杨柳》?!难道吹笛子的人也同我一样,客居异乡,心念家乡?”诗人听到了蕴含着离愁的音乐,感叹着自己与那吹笛人同为客居异乡人,感受着他们心中同样的思念,思绪渐渐飞到了离别已久的家乡,回忆起了自己从前的时光……

()悟意象
  1.《春夜洛城闻笛》
  音乐,传承文明与情感的另一种载体。诗人们自然不会放过她,李白的“玉笛暗飞声”中玉笛用得妙,“飞”字用得妙,“暗”字用得更妙。笛声的悠远空灵,在“暗”字的衬托下更加彰显。“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隔江犹唱后庭花”,闻声起情,不在少数。
  2.《登岳阳楼》
  舟向来被诗人所青睐。无论是这两首杜甫的诗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还是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就像“秋”一样,舟给予所有诗人的感受都是大同小异的,不管是作为景象也好,意象也好,舟都烘托出一种诗人那独有的独悲与哀叹。舟与夜常相伴.请大家想想:皓月,镜湖,一孤舟,萧瑟感不禁流遍全身。可见诗人的一盆土里,舟是不可或缺的啊。

()明特征
  1.《峨眉山月歌》
  诗句中最好的是“峨眉山月半轮秋”,中国古典诗歌最独特的魅力就在于没法分析语法的语序,没有道理的排字方式。从山到月,从月到秋,由景物到气氛,而这气氛是“半轮秋”,仿佛那月亮也因为这秋而散发着淡淡的忧愁,而秋又因月亮而有了光辉。
  2.《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上来的问句就带给人美的感受:玉笛暗飞声,再加上这是春夜里听到的,谁能不从心底感到一丝颤动呢?而第二句显现出了李白的风格:散入东风满洛城。其实
笛声不是满洛城,而是笛声唤起了作者心中的故园情,使得笛声萦绕在作者心头久久不能散去。后两句语言朴实无华,让人联想起了《静夜思》。不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是作铺垫之后轻轻的一点,就点中了人们,特别是中国人,尤其是在远方的中国人的思乡情。

()品语言
  1.《春夜洛城闻笛》
  首句写“玉笛”让人耳畔响起凄婉而悠长的笛声,一个“暗”字写出了孤单而又深沉的感情。是谁家的笛声呢?作者用问句,似乎与自己不曾相识却又有着同样的情思。又似乎在这样的夜晚须有这样的笛声来衬自己这般的离愁别绪。“飞”字,将笛声也赋予了人性的彩,它就像是故意飞到我耳中让我更生离愁。一二句中“声”和“风”,皆是无处不在的事物,写出作者的情感已便及周围所有的空间,如此浓烈。“散入”更是让人觉得这种思乡之情已经充斥着每一个角落。
  2.《客至》
  诗的前两句写草堂的自然环境,“舍南舍北皆春水”的“皆”写出了附近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鸥日日来”又在这静谧的自然环境中添了一抹热闹,动静结合,更显生机;第二联“不
曾”、“今始”道出了作者对客人的热情与殷勤;后两句写把酒尽欢,酒菜虽差,但能与邻、客对饮,亦是人生一大快事,一个“尽”字更显欢畅。

()析技巧
  1.《客至》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前后本是同义,却用不同句来说.花径不曾缘客扫省略了今始为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省略了不曾缘客开。把两句话拆开分别组合表意,别有一番心思。
  2.《旅夜书怀》
  这首诗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悲”,在独自旅行时的一个月夜,作者望着茫茫江水对自己的悲惨处境发出感叹.诗的前两句写景,在广阔的江面上只有诗人的一艘小船,置身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环境中,浩大空旷的场景与作者的小船形成对比,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孤寂的感觉。

()作比较
  1.《旅夜书怀》登岳阳楼 杜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人一种无穷无尽的感觉;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则令人生一种开阔浩瀚的感觉。应该说各自很适合各自的语境。李白是在江边,看到的应是大江奔腾的情景,送别,更是要表现顺江而下,辞别故里。而杜甫该是在开阔的江面上的一片孤舟中,要表现的是一种天大地大,渺小的人在江上漂泊,无处可依的感觉。所以我觉得他们各有所长,不可替代。
  2.《客至》
  同样是与人对饮,李白与杜甫却写得截然不同。杜甫要“扫花径”“开蓬门”;李白却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是“樽酒家贫只旧醅”,李白却可以“斗酒十千恣欢谑”;杜甫对着“舍南舍北皆春水”,李白却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相比于李白的恢宏大气,杜甫显得比较中规中矩,但却也显得朴实真诚。

()求共鸣
  1.《春夜洛城闻笛》
  玉笛飞声,好像一片黑暗中冷白的亮光四下流窜,散入悄无声息的东风,渐渐融化在满城
寂静之中。
  如同不经意间侵袭入内心的情感,来无影去无踪,迅急而热烈,牵引出丝丝缕缕的故园情,弥漫在心头。是否所有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怀?被微小的转瞬即逝的触感刺痛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然后是蔓延开来无边无界如海一般的感伤?情绪的传承永继,就是一种永恒吧!
  2.《登岳阳楼》
  看到这首诗又想起了范仲淹的 “观夫巴陵盛状”的岳阳楼。忽然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多年以前,杜甫凭轩痛哭,感怀国事,孤苦冷清;多年以后,范仲淹在这里感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样孑然一身;再多年以后,在我的时空中,一切故事相遇。再读一遍此诗,不仅令人感叹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和它给予古代文人的无限灵感。

三、能力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江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________。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________诗。(2)
  (2)从诗中________________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2)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3)

附参考答案
  1.“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键。

  2(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彩,月更新颖。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二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大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落日心犹壮”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己届暮年,仍然壮心不已,因为“落日”比喻“暮年”。也可以回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因为“不必取长途”句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

  4(1)诗圣 律诗
  (2)戍鼓断人行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任意写出其中两句即可
  (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作文推荐
                     震
                   高三(8)张垠戈
  近年来大地的震动像一面筛,网眼中露出的是人性的沙。
  09年汶川在震动。最引人关注的除难同胞的痛苦,还有人性的软弱。一名小学教师范美忠,面临倒塌中的墙面和惊慌失措的学生,作出了一个决定——逃跑,不管不顾地跑。于是,他得到了一个戏称“范跑跑”。事后有人称,在地震过程中,范美忠不仅扔下自己的学生不管,甚至为了逃命推倒了许多无力的学生。而事后他也毫无羞愧之情,竟出现在电视上,大谈这就是人性云云。
  大地在震动,震出了人性的软弱。
  10年玉树在震动。泥石流、暴雨把救援工作搞得十分艰难。一队官兵在山区执行解救任务时行至一段艰险的山路。山路很窄,两个人并排通过都困难,而山崖之下,便是因多日下雨而变得湍急的河。官兵们小心前进,怎料山体突然抖动,巨石从山上无情地滚下,几名士兵不幸被巨石冲入了河中。面对这样的情况,指挥只能下令:“快速前进!不要停留!”于是,每一名官兵头也不回地跑离了战友落水的地方,眼中充满泪水。
  大地在震动,震出了人性的刚毅。
  11年日本在震动。地震、海啸、核辐射让大半个日本陷入了痛苦。而就在短短几十年前,日本曾用他们的铁骑、大炮、飞机振动着整个中国。现在,看到日本面临着大自然带来的痛苦,身处在大洋彼岸,曾因日本而受苦难的我们有着怎样的心态呢?“祝福”、“国际救援”、“
募捐”,甚至“日本同胞”这样的字眼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仇恨没有萌芽,我们的内心与日本人民一样,希望这场人类的浩劫尽快过去。
  大地在震动,震出了人性的包容与温暖。
  而对灾难,人的理性早已失去了功力,剩下的本能反应才是我们人性的最佳体现。在这之间,我们看到了软弱,但更多的是美好。
  真心愿大地不再震,只留下它筛落的美好。


  本文是一篇考场作文,题目是“震动”。很多同学看到这个题目后,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刚刚发生的日本大地震,但如何写出自己的思考,本文可给同学们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