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杜甫《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唐代: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天地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最终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好像日月星辰都漂移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解释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其次大淡水湖。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巡游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眺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着名。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天地(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
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天地: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落无定。诗人生平的最终三年里大局部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惊,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斗,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创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赏析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晰的,诗人对洞庭湖憧憬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究竟是过去的憧憬,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好像应当是快乐。由于多年的憧
憬实现了,肯定快乐。但认真品尝,句中又见不到快乐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洁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凄惨遭受,这一切都分散在一起,分散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快乐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憧憬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
这里还要留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其次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明显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白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登岳阳楼 杜甫
颔联“吴楚东南坼,天地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消失水字,却是特地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远眺,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似乎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原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长,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天地”就
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天地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周远眺,处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移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地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敞,二是极写水的力气。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天地,这是极写它的力气。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浩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敞。这不是简洁的夸大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非常狭小的感觉。诗人精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
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原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天地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天地被浮动的宽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宽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这是说“吴楚东南坼,天地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胜利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地宽阔、气势宏大。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势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地更为高远。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
东南坼,天地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力的担心定。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境况。“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状况,即整个国家的状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遗忘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苦痛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天地。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受和境况。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
通的。外表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凄惨境况,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较性地示意国力的动乱担心。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苦痛,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担心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宽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天地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地来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