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若干片段的翻译进行剖析,可知如何在翻译中保存并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的文化。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可以更好地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向世界介绍并弘扬中国文化。
论文关键词:异化 归化 文化特的保存与文化传播
目前,翻译研究已经从初步的等值翻译阶段进入到综合研究阶段。翻译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而且起着社会交流的作用。语言的交换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翻泽的研究范围也扩大到了研究社会、文化等与翻译的关系,翻译理论电随之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从而,翻译也被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由语言行为逐渐转换成文化行为。ChristianNord甚至用InterculturalConununica—tion(跨文化交际)来替代“翻译”一词。我国学者王佐良也指出“他(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而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因此,归化和异化作为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两大原则,也就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红楼梦》的两位译者,杨宪益与霍克斯,在其翻译中分别以异化和归化为主要翻译策略。本文从杨宪益先生以异化为主的《红楼梦》译文赏析中初步探讨文化特的保存与文化的传播。
一、归化与异化
异化,在英语中可称作alienation或foreignization,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La~xenceVenuti)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译作在风格和形式上应完全保留源语的特,“不同于”目的语,且忽略目的语读者是否接受源语的文化意象。《红楼梦》的英译中,杨宪益先生采用了异化理论,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因素。例如“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译为“Truly,storlnsgatherwithoutwarninginnature,andbadluckbefallsmeno—vemight.”。此处,杨先生直接将富含中国文化意象的词汇转换到了英语中,“storm”和“luck”两个单词在汉语中就是“风云”和“祸福”,在英语中却失去了对等的含义。但为了保留源语的文化特,杨先生采用了异化的理论来处理不同的文化意象。
与异化相反的理论是归化,即domestication。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理论。尤金·A·奈达认为“翻译作品应是动态对等的,不仅表达形式而且文化都应符合目的语规范”。对于赞成归化的译者而言,翻译作品时应排除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障碍,翻译的责任就是消除语言和文化障碍,让目的语读者接受译作。大卫·霍克斯(DavidHawkes)在翻译《红楼梦》时使用了归化的理论。例如,霍克斯直接将英语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翻译为成语本身的风格,即“Manproposes,Goddisposes”。他将带有佛教彩的“天”译为西方读者更为接受的
异化,在英语中可称作alienation或foreignization,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La~xenceVenuti)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译作在风格和形式上应完全保留源语的特,“不同于”目的语,且忽略目的语读者是否接受源语的文化意象。《红楼梦》的英译中,杨宪益先生采用了异化理论,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因素。例如“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译为“Truly,storlnsgatherwithoutwarninginnature,andbadluckbefallsmeno—vemight.”。此处,杨先生直接将富含中国文化意象的词汇转换到了英语中,“storm”和“luck”两个单词在汉语中就是“风云”和“祸福”,在英语中却失去了对等的含义。但为了保留源语的文化特,杨先生采用了异化的理论来处理不同的文化意象。
与异化相反的理论是归化,即domestication。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理论。尤金·A·奈达认为“翻译作品应是动态对等的,不仅表达形式而且文化都应符合目的语规范”。对于赞成归化的译者而言,翻译作品时应排除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障碍,翻译的责任就是消除语言和文化障碍,让目的语读者接受译作。大卫·霍克斯(DavidHawkes)在翻译《红楼梦》时使用了归化的理论。例如,霍克斯直接将英语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翻译为成语本身的风格,即“Manproposes,Goddisposes”。他将带有佛教彩的“天”译为西方读者更为接受的
“神(God)”
二、《红楼梦》中异化翻译与文化信息传播
任何文学作品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具体语言文化所特有的、由于承载了其他语言文化没有的信息而极易造成理解障碍的成分。对于汉译英而言,由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漫长积淀,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这在文化交流中给翻译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如何在保留或尽量保留原汁原味的前提下,较好地把汉语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特表达出来,使目的语读者不但能理解作品的原意,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到汉语言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红楼梦》(以下简称《红》)是一部蕴藏着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自问世以来曾有不少人尝试着对它进行翻译。迄今被译界广泛推崇的有两个译本:一个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DreamofRedMansions,另一个则为大卫·霍克斯(DavidHawkes)和约翰·闵福德(JohnMinford)译的TheSto.ryoftheStone。杨宪益在《红》的翻译过程中,以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为目的,以忠实为原则,异化为主要手段,其译文更接近原文,使译文读者得到了更多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化的机会。
Nida曾将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归为五类,New.mark据此调整为如下五类:(1)生态文化;
二、《红楼梦》中异化翻译与文化信息传播
任何文学作品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具体语言文化所特有的、由于承载了其他语言文化没有的信息而极易造成理解障碍的成分。对于汉译英而言,由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漫长积淀,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这在文化交流中给翻译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如何在保留或尽量保留原汁原味的前提下,较好地把汉语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特表达出来,使目的语读者不但能理解作品的原意,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到汉语言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红楼梦》(以下简称《红》)是一部蕴藏着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自问世以来曾有不少人尝试着对它进行翻译。迄今被译界广泛推崇的有两个译本:一个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DreamofRedMansions,另一个则为大卫·霍克斯(DavidHawkes)和约翰·闵福德(JohnMinford)译的TheSto.ryoftheStone。杨宪益在《红》的翻译过程中,以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为目的,以忠实为原则,异化为主要手段,其译文更接近原文,使译文读者得到了更多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化的机会。
Nida曾将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归为五类,New.mark据此调整为如下五类:(1)生态文化;
(2)物质文化;(3)社会文化;(4)宗教文化;(5)语言文化。本文以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所译的英译本《红》为主,依纽马克前四种划分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翻译进行分析,试论对汉语文学作品英译时如何以异化的翻译方法对文化背景及文化知识进行保留并向译文读者传播。
1.生态文化。
在第35回中:“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一句,杨是这样处理的:“Youratirnkthing!LikeadogthatbitLuTung——pin—-youbitethehand thatfeedsyou.”恐怕很少有西方读者知道吕洞宾是谁。这里,如果只译为“LikeadogthatbitLuTung—pin”,可能会让译文读者如坠云雾之中,但有了后半句“youbitethehandthatfeedsyou”,含义就清楚多了。读者除了能读懂这句话,还能猜到“LikeadogthatbiteLuTung—pin”是中国的一句习语。在这里杨的译法可以帮助读者对某些隐含意义进行理解,并从一定程度上让译文读者感受到原文的风格和韵味。
2.物质文化。
《红》第41回中,妙玉与宝钗、黛玉、宝玉、品‘体已茶”时,黛玉问,“这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
1.生态文化。
在第35回中:“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一句,杨是这样处理的:“Youratirnkthing!LikeadogthatbitLuTung——pin—-youbitethehand thatfeedsyou.”恐怕很少有西方读者知道吕洞宾是谁。这里,如果只译为“LikeadogthatbitLuTung—pin”,可能会让译文读者如坠云雾之中,但有了后半句“youbitethehandthatfeedsyou”,含义就清楚多了。读者除了能读懂这句话,还能猜到“LikeadogthatbiteLuTung—pin”是中国的一句习语。在这里杨的译法可以帮助读者对某些隐含意义进行理解,并从一定程度上让译文读者感受到原文的风格和韵味。
2.物质文化。
《红》第41回中,妙玉与宝钗、黛玉、宝玉、品‘体已茶”时,黛玉问,“这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
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涓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杨译:“Isthismadewith lastyear,srainwatertoo?”askedTai—yu.Miao—yusmileddisdainfully.“Canyourealybe SOvulgarasnoteven to tel thedifference?Thisissnow Igatheredfrom plum blossom fiveyearsagowhilestayingin CurlyFragrna ceNunneryon MountHsu—anmu.1managed to±ilJthatW holedarkblueporcelainpot.butitseemedtoo precioustouseSOI,vekeptitbur-ied in theearth alltheseyears.notopeningittillthissummer.Today isonly the second time I"re used it.Surelyyou can taste the difference?How could lastyearSrainwaterbeaslightandpureasthis?”茶作为一种饮料,水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水是茶、香、味的载体。选择佳水烹茶待客十分讲究亦十分富有情趣。
“旧年的雨水”是烹茶的上乘用水,用来招待贵客。然而,用陈年收藏的梅花雪水烹茶比旧年涓的雨水更胜一筹。其中的学问是,水的轻重决定水质。所谓“水轻”是指水中杂质和可溶性物质较少。清乾隆皇帝提出这个标准后命人量得北京京西玉泉山之水为泉水中最轻者,遂定玉泉为第一,作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又量雪水较玉泉水轻三厘,因此雪水的水质最好。妙玉烹茶用水是从梅花上收集的雪水并埋在地下陈藏五年,那更是美妙无比。译文一用“lightan
“旧年的雨水”是烹茶的上乘用水,用来招待贵客。然而,用陈年收藏的梅花雪水烹茶比旧年涓的雨水更胜一筹。其中的学问是,水的轻重决定水质。所谓“水轻”是指水中杂质和可溶性物质较少。清乾隆皇帝提出这个标准后命人量得北京京西玉泉山之水为泉水中最轻者,遂定玉泉为第一,作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又量雪水较玉泉水轻三厘,因此雪水的水质最好。妙玉烹茶用水是从梅花上收集的雪水并埋在地下陈藏五年,那更是美妙无比。译文一用“lightan
dpure”表达原文中梅花雪水“轻浮”的含义,切中了要害。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古到今,茶是中国人最喜欢喝的饮料。
饮茶不仅是人们的一种物质生活,而且是一种精神享受。这段译文使读者深切体会到饮茶不仅是中国人的生活情趣的体现,更是我们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感受到中国丰富多彩的茶俗文化。
饮茶不仅是人们的一种物质生活,而且是一种精神享受。这段译文使读者深切体会到饮茶不仅是中国人的生活情趣的体现,更是我们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感受到中国丰富多彩的茶俗文化。
3.社会文化。
“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杨是这样处理的:“Cantthisbe another absurd maid come to buyr flowesr likeTiayu?”Hewondered insomeamusement,“Ifos,shegTungshih imitating HsiShih(HsiShih was a fam ousbeautyintheancientkingdom ofYieh,Tungshih"wasanuglygirlwho,triedtoimitateherway),whichisntorigi-nalbutrathertiresome.”对西方读者来说,无论“东施”、“西施”都是陌生的人物。译者以异化为原则,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特,又使读者对“东施效颦”这一典故有一个形象的了解(即:模仿他人却不得当),从而达到介绍中国文化的目的。
4.宗教文化。
“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杨是这样处理的:“Cantthisbe another absurd maid come to buyr flowesr likeTiayu?”Hewondered insomeamusement,“Ifos,shegTungshih imitating HsiShih(HsiShih was a fam ousbeautyintheancientkingdom ofYieh,Tungshih"wasanuglygirlwho,triedtoimitateherway),whichisntorigi-nalbutrathertiresome.”对西方读者来说,无论“东施”、“西施”都是陌生的人物。译者以异化为原则,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特,又使读者对“东施效颦”这一典故有一个形象的了解(即:模仿他人却不得当),从而达到介绍中国文化的目的。
4.宗教文化。
在第七十二回一段“天地之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阴”、“阳”二字为中国宗教文化所特有的内容,然而,英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译者如何处理这一现象呢?请看杨的译文:Allhtingsbetweenheavenandearth areborn from thedualpirncipleYin and Yang.So whethergoodorbad,weirdorwondeful,eveuthingthatcomesin to being dependson the favorableorunfavor—ableinlfuenceofthesetwoforces.为了保持语言原有的文化内涵,这里部分地采用音译的手法,让读者了解到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说法即所谓的“YinandYang”。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即可进一步对汉语言文化中阴阳二气的理论追根溯源,并能深切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再如《红》第六回中,刘姥姥对她的女婿说:“靠菩萨的保佑……”。在这句话里,“菩萨”这个词是英语中没有的,而上帝是主宰人们命运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霍克斯的译文中(以下简称霍译),这句话被译为“Wemustleaveittothegoodlordtodecide.”在杨的译文中,由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他们将此句译为“TrusttheBuddha”。作为一个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译者,霍克斯把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融合了起来,使得译文更能够被外国读者理解和接受。而杨译本则更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5.语言文化。
再如《红》第六回中,刘姥姥对她的女婿说:“靠菩萨的保佑……”。在这句话里,“菩萨”这个词是英语中没有的,而上帝是主宰人们命运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霍克斯的译文中(以下简称霍译),这句话被译为“Wemustleaveittothegoodlordtodecide.”在杨的译文中,由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他们将此句译为“TrusttheBuddha”。作为一个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译者,霍克斯把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融合了起来,使得译文更能够被外国读者理解和接受。而杨译本则更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5.语言文化。
诗词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顶峰。书中的近200多首诗词曲赋集中地体现了该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五回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杨宪益、戴乃迭译如下“Coolness~wapsherdream,forspringischill;A fragranceassailsmen,thearomaofwine.”而霍克斯是这样翻译的:“Thecoldnessofspirnghasimprisoned hte softbuds in awintry dream;The frargna ceofwinehasintoxicated hte beholderwithimaginedflower—scents.”原文是《海棠春睡图》两旁曹雪芹仿拟秦少游所作的对联,暗示秦可卿青春寂寥,堕落泥潭。诗句的大意是微微的寒气让人睡不着觉,因为春天里还有点冷;扑面而来的香气原是来自美酒。要注意的是上下两联中词语的顺序.都是先讲结果再讲原因,属倒叙手法:为什么无眠呢?初春有些寒意;香气从何而来?美酒。如果颠倒过来成为:初春的寒意让人无眠,美酒的香气阵阵传来,句法就显得平平无奇,毫无新意。更重要的,作者要引导读者沿着这样的顺序去读对联,信息的摄人顺序必然会影响读者的思维顺序,读者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从而会出现理解上的困惑和阻断。困惑之后,读者又要重新思考诗句的意思,咀嚼诗句的韵味,还要问一下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顺序写呢?读者理解的滞涩其实就是作者追求的效果,不能一下子理解原文必然引导读者注意文字的形式,
进行猜测和推导,从而品味作者隐含的一些韵味。作者有些游戏意味的美学追求就这样实现了。因此,改变了原文语序的霍译尽管也很有诗意,仍然没有完整地再现原文的全部信息,更令人遗憾的是,原文所表达的委婉曲折的美学效果也丧失了。杨译与霍译的主要差别就在这里。杨译保留了原文的语序和倒叙的手法,而霍译改换了语序,使译文句法恢复正常,但也丧失了原文中的意蕴。
总之,翻译过程当中对文化特的保存与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对译者是一个挑战。由于文化差异,两种语言中很难有文化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所译的英译本《红》在力求“功能对等”地反映文化内容的同时,以异化为原则,做到了对中国汉语言文化特的保存,为以《红》英译本作为文化的传播的媒介做出了贡献。从本文对《红》杨译本中文化内容的译文剖析可以看出,文化内容翻译不仅要从词语人手,更要准确地表达原语中的文化内涵,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源语文化,传达源语世界的语言文化现象,起到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作用。这也正是翻译的主要目的。东施效颦和茶俗的译文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翻译过程当中,只是“功能对等”地到相“对应”的词语往往是不够的。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在整体上把握,反映文化内容,传递文化信息。
总之,翻译过程当中对文化特的保存与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对译者是一个挑战。由于文化差异,两种语言中很难有文化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所译的英译本《红》在力求“功能对等”地反映文化内容的同时,以异化为原则,做到了对中国汉语言文化特的保存,为以《红》英译本作为文化的传播的媒介做出了贡献。从本文对《红》杨译本中文化内容的译文剖析可以看出,文化内容翻译不仅要从词语人手,更要准确地表达原语中的文化内涵,在目的语文化中移植进源语文化,传达源语世界的语言文化现象,起到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作用。这也正是翻译的主要目的。东施效颦和茶俗的译文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翻译过程当中,只是“功能对等”地到相“对应”的词语往往是不够的。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在整体上把握,反映文化内容,传递文化信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