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其自然环境特点。
(2)知道黄土高原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文化。
(3)能够运用资料分析富有特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4)知道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运用地图识别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景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黄土高原富有特的民风民俗与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的关系,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问题。
(2)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学会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人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多样的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土高原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本节课就是以多样的黄土风情为出发点,从位置范围、黄土的来源以及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等几方面展开学习。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独特的民风名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在了解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同时也为后续 “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两个标题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通过中国地理总论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概况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土高原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华所在,这些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对学生而言极具吸引力。因此本节课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自主读图、分析、推理等过程,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黄土高原的范围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新课
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播放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黄土风情图片。并通过白羊肚头巾、裤带面、窑洞、安塞腰鼓、信天游这些富有特的景观图片,提出问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哪个区域?这个区域有什么样的特征?
观看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直观上对黄土高原的认识,说出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黄土而得名,以及黄土高原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这一特征。
探究
新知
一、文明的摇篮
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悠久的历史和富有特的黄土风情、黄土高原的成因和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并围绕这四方面展开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在高原地形图和北方地区地形图上分别标注出黄土高原的范围,并派代表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通过在北方地区地形图上指出黄土高原的范围, 加深学生对“黄土高原是北方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回顾北方地区和东北三省的学习思路,总结一般从哪些方面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并对本课学习内容形成整体认识。
自主阅读教材,在地图上标注出太行山脉、乌鞘岭、秦岭和长城,并通过这四个地理事物指出黄土高原的大致范围。
2.悠久的历史和富有特的黄土风情
用流经黄土高原的母亲河——黄河进行过渡,通过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引导学生说出有关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的历史。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五土中黄土位于中央、华夏祖先黄帝的陵墓、渭河地区悠久的历史,理解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
再通过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引出黄土高原上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的学习。并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面条宽的像腰带、挖个洞洞当家宅、建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信天游上口解忧愁、白羊肚头巾当帽带等富有特的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理解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结合教材和已有的知识说出黄土高原悠久的历史。
分析黄土与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
结合地图分析黄土高原地区喜食面食与黄土高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传统民居窑洞与黄土的特性,信天游高亢悠长的歌腔与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间的相互关系。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的成因
通过“黄土高原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那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进行过渡,引出“风吹来的黄土”这一部分的学习。
简单介绍科学家们曾经提出过的多种假说“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得到广泛认同的黄土“风成说”材料,并展开讨论,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再通过分析“黄土厚度均匀”、“从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下面的基岩的成分不同”,引导学生运用黄土“风成说”的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思考问题。
自主阅读 黄土“风成说”阅读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展开讨论,探讨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通过分析三个证明黄土“风成说”的证据,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且黄土吹来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二、风吹来的黄土
2.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幻灯片展示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的地貌景观图片,让学生运用地图识别不同的黄土地貌景观。再通过分析塬、梁、峁、川等多种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侵蚀,长期的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这一结论。
运用教材中的资料,小组讨论黄土高原不同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归纳概括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特点。
归纳
总结
构建本课知识网络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构建知识网络,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归纳、梳理知识点,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巩固
练习
课堂练习
播放幻灯片,以竞赛的方式快速抢答,完成本堂课的巩固练习题。
巩固复习。
布置
作业
自主学习,延伸拓展。
让学生课后搜集其他富有特的黄土风情以及其他名胜古迹(如秦始皇兵马俑、平遥古城等)的资料。
自主预习教材、搜集资料并分类整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