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历史背景
二、发展历程
1.程朱理学
(1)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2)主张:
哲学观
”是世界的本原
伦理观
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方法论
通过“格物致知”把握“理”
个人修养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3)影响:
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②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2.陆王心学
代表人物
基本主张
陆九渊
(南宋)
(1)思想主张: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求理方法:“发明本心
王守仁
(明中期)
(1)思想核心:“致良知
(2)求理方法: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三、地位和影响
1.地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2.影响
(1)局限性: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进步性:
①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②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1.理学和心学及儒学的关系
(1)理学的出现,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对于过去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加以表达,用“理”代替了过去的“天”,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2)“理学”和“心学”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
2.王守仁心学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王守仁将一切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强调道德自律。
(2)实质:要用加强对封建道德信仰的办法,消灭一切反抗意识,让人们甘心服从封建统治。
3.全面评价宋明理学
(1)理学家们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品德,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以天下为己任,这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2)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诸如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
(3)三纲五常在理学的推动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它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4)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主题一
宋明理学的特点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1)材料一中的哲学观是什么?结合所学探究此哲学观的根本性质。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探究说明其“新”在何处。
提示:(1)哲学观:“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根本性质:客观唯心主义。
(2)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归纳总结]
程朱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程朱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等,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程朱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程朱理学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和禁欲主义思想,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
[对点训练]
1.宋明理学说的是儒家思想,使用的是儒家术语,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所借以建构思想理论体系的,是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因此,如果不懂中国佛学,对于理学的理解和研究,只会是隔靴搔痒,据此可知宋明理学的特点是(  )
A.三教合一           B.儒表佛里
C.重理轻法      D.格物致知
解析:选B 材料体现了儒佛的融合,没有涉及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所借以建构思想理论体系的,是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可知宋明理学的内核是佛学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格物致知,故D项错误。
主题二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王守仁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王守仁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陆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1)材料一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对“理”的认识上,程朱与王守仁有何不同?二者有本质区别吗?
提示:(1)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2)不同:程朱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都为封建统治服务。
[归纳总结]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1)相同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不同点:对世界本原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识世界本原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以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对点训练]
2.《中庸》记载“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黄宗羲后来说朱学“以道问学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问学”一分为二。这表明(  )
A.儒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
B.宋代儒学治学方法的不同
C.知识与道德的密不可分
D.王守仁继承了朱学的衣钵
解析:选B 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其在本质上都属于儒学思想的范畴,在世界本原、人性等方面都是一致的,故A项错误;两宋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本质区别就是在探究“理”的方式上不同,朱学主张“格物致知”,而陆学主张“发明本心以求理”,这是一种治学方法方面的差异,故B项正确;强调知识与道德的密切关系,这是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观点,故C项错误;明代理学大家王守仁是批判发展而非继承了程朱理学,故D项错误。
考点一
程朱理学
命题角度:1.程朱理学的背景、内容。2.程朱理学的影响。
[典题例析]
[例1]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与朱元思书教案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题思路]
[答案] C
[题组冲关]
1.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两人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这说明两位思想家(  )
A.在对“理”的看法上观点迥异
B.把“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
C.具有典型主观唯心主义特征
D.对外部认识方法上大体一致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两人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得出在对“理”的看法上观点一致。
2.朱熹说:“太极只是一个理,迤逦分作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又分作五行,又散为万物”。可见,朱熹认为(  )
A.理就是太极的阴阳变化
B.富于变化的气推动理的形成
C.万事万物皆产生于气
D.气后于理产生,且是不变的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太极只是一个理,迤逦分作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又散为万物”,太极由阴阳构成,不断变化形成五行万物,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理包含阴阳二气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理学主张理是天地万物本原,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动底是阳,静底是阴”,阴阳变化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二
陆王心学
命题角度: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2.王守仁的思想主张。
[典题例析]
[例2] “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
A.知德合一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穷理格物
[解题思路]
[答案] C
[题组冲关]
3.有个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这个故事意在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