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认识这一时期文化上的新变化,认识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课标解读: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和文字等方面的成就,理解这一时期文化方面的新变化,以及少数民族在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第十二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上包括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和文字上等方面的新变化。按照朝代更迭的次序,上承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下启明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前面三课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具体情况的介绍,便于学生理解这一时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而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结果,是历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地位较为重要。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对这一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情况会有更深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相关知识,七年级下册第12课和第13课分别介绍了宋词、元曲、元杂剧等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以及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等科技方面的内容。但是对于程朱理学和少数民族文字等相关知识,学生较为陌生,教师需要着重讲解,比如程朱理学的内容及影响等,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能力基础:16岁左右的高一学生,充满了好奇心且思维活跃,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但思维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宜采用图片教学、情境教学和适当的史料教学。
三、教学目标
学习运用程朱理学、宋词元曲、文人画、三大发明技术的成熟和少数民族文字等史实或史料,论证它们对塑造民族性格,促进民族融合,并对东西方的交流创造条件的作用与朱元思书教案(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并深刻探究和感悟辽宋夏金元文化对推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意义。(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背景:政治上各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结束中国境内长期割裂的局面,重建了大一统国家;经济上,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和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了解在时代背景下催生出灿烂辉煌,民族性与多样性共存的文化(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儒学的复兴即程朱理学的兴起
解决策略:总体采用史料教学来讲解重点问题,通过展示理学家的一些言论等史料,让学生理解并提炼程朱理学兴起的背景及其具体内容;通过展示对理学的不同评价,让学生理解程朱理学对后世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难点:儒学的复兴及少数民族文字
解决策略:前者通过史料教学法来解决。后者通过情景创设和文字图片赏析的方法,让学生自行提取少数民族文字的特点,并体会其与汉字的相互影响。从而理解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主要学习方法:
史料解读法:学生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一些理学家的言论,自行解读并提炼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法:学生针对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这一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发散思维,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化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主要教学方法:
史料教学法:教师通过一些理学家的言论,让学生自行解读并提炼观点,从而深入理解程朱理学的具体内容。
问题探究法:教师针对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发展这一话题进行提问,通过疑问的方式挑战学生的高阶思维,让学生分成小组,以展开活动进行探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本课将以“变革的时代——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为题,讲述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学
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力求逻辑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一、思想的变革——思辨化
          二、文艺的变革——世俗化
          三、科技的变革——高效化
          四、文字的变革——共通化
新课导入:视频介绍“一代艺术巨匠——宋徽宗赵佶”
一、思想的变革——思辨化
1.背景   
材料:
儒学经典产生于先秦,到汉代已难以读懂,学者对文字进行解释,称为“注”。汉代的注释到唐代又难以理解了,于是出现了对注释的解释疏通,称为“疏”。学者热衷于细枝末节的繁琐
笺注,对现实的政治实践与个人精神生活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陷入危机之中。
十族之乡,百家之闾,必有浮图(佛教)为其粉黛。        ——(唐)舒元舆
天下各州郡都有道教紫极宫,道教宫观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687座。  ——《太平广记》
提问:这一时期儒学为什么会发生变革?(让学生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答:儒学的僵化;佛教、道教的冲击及影响。
展示北宋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五子、朱熹等
2.内容    问: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材料:
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朱子文集》
答:宇宙观(世界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核心思想)
材料:
人伦者,天理也。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理)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朱子文集》
答:道德观:“理”是伦理道德,表现为三纲五常,应存天理、灭人欲。
概念解读
“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本意规谏统治者,但演变成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材料:当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个贯通处。    ——《朱子语类》
答:方法论:格物致知,即探究万事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小结:
3.评价
淳佑元年(1241年),理宗分别追封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为汝南伯、河南伯等,与原先所封的信国公朱熹同为儒家嫡传正室,令学官列入孔庙祭祀,理学终成儒学正统,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
问:你如何评价程朱理学及其影响?
答: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比如: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二、文艺的变革——世俗化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67-68页,填写下列表格
作品赏析:赏析宋诗、宋词及元杂剧原作,并填空
吃喝玩乐: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离乡凄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爱恨别离:女主人璩秀秀,出身贫寒生得美貌,与碾玉匠崔宁相互爱恋,其父却将将她卖与咸安郡王。私奔后崔宁被发配,秀秀杖责而亡。魂魄与崔宁又续前缘,最后二人一起在地府做了一对鬼夫妻。                        —— 宋无名氏《京本通俗•碾玉观音》
填空: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话本;内容从自然风物扩大到生活百态;创作及阅读主体从士族文人到市井大众。   
提炼文学艺术的特点:世俗化、平民化
三、科技的变革——高效化
自主学习:结合视频和教材P68页内容,填写表格 
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
材料: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就在宋代。
宋朝是中国自然科学的黄金时代。 磁偏角的发现,比哥伦布足足早了400多年。《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岁,精度与公历(指1582年《格里高利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
宋朝堪称百科全书时代,大量文字作品被刊印,印刷术的升级使得南宋出版业空前繁荣,市场化运作使得宋人的读书量是前世不可比拟的。在德意志,约翰·古登堡在活字印刷术基础上改造出金属活字印刷术,新技术带来了巨大市场和利润,航海图、人文作品及圣经被大量印制,催生近代文明。
                                                        ——整理自纪录片《南宋》
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着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李约瑟
答:实用性、先进性,体现了其高效化的发展趋势。
四、文字的变革——共通化
情景再现、问题引领:澶渊之盟,展示少数民族文字及相关材料,提问:观察少数民族文字,并归纳其特点?
材料:
对中原的一切国书,对地方上南北边郡的文牒, 都是一律用汉文的。—杨树森《辽史简编》
契丹是第一个拥有自己文字的少数民族,大字是增减汉字笔划而成,在形体上仍仿汉字合成一个方块字。                      ——陈文俊《辽代契丹境内语言文字使用情况探析》
西夏仿照汉字,创制西夏文字, 也由点、横、竖、撇、捺等汉字基本笔画组成。
                                      ——董琨《汉字对历代少数民族文字的影响》
答:汉文化主体性、民族多样性,体现了多元一体,相互交融。
课堂小结:
课堂探究:
结合本单元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这一时期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变革?(学法指导)
课外拓展:(可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辩论赛或者历史小论文比赛)
材料: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提问:结合所学,多角度谈谈对于一千年前的时代,你是悲叹?还是赞叹?并说明你的理由,要求史论结合。
板书设计:
参考书目: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08.
侯旭东、甘阳主编,《中国史八讲》,上海三联书店,2021.01.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