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案
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学习。
结合《天工开物》的内容来学习,紧扣主题,突破重难点。
在里面有123副非常清晰的图片,宋应星试图真正的教会我们。实际上在那个时代还有很多的科技成就。
唯物史观:通过认识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思想文化成就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辩证看待历史事物。
时空观念:结合宋应星生平,培养学生学会结合具体时间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对明至清中叶经济、思想变动和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学习,让学生能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家国情怀: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重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
教学难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教学方法
史料分析法、讲授法,探究法
课前预习
阅读课本,初步梳理明清时期经济、思想新变化,文学艺术、科技成就
导入
【情境创设】
播放《典籍里的中国》片段,相隔三百余年的袁隆平和宋应星透过一粒种子,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而连接起这场跨越古今对话的正是一本典籍《天工开物》。几千年来,祖先一直记录我们的历史,讲述我们的故事,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让精神的血脉延绵至今,打开典籍,对话先贤,知道我们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天工开物》这本典籍来探究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讲授新课】一.读《天工开物》内容学社会经济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农业:
材料一 凡谷无定名。百谷,指成数言。五谷则麻、菽、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天工开物.乃粒》
①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提高产量;
②多种经营兴盛;
③农作物商品化;
④农作物区域化。
在讲述农业的基础上结合《天工开物》的内容,认识到明朝手工业繁荣,进而过度到手工业内容的讲述。
(2)手工业
材料四 吴民生齿(人口)最繁,恒产(不动产)绝少,家杼轴(织机)而户纂组(纺织品),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明神宗实录》卷361
手工业:
①开设工场(经营方式)和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②民营手工业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
材料五《盛世滋生图》局部
(3)商业
材料六 凡烧质料……近则出产独盛衡阳(湖南),一厂有造至万钧者……然每岁千万金钱速售不滞者,以晋(山西)地菽麦必用拌种,且驱田中黄鼠害——《天工开物.燔石.砒石》
商业:
①长途贸易和大额贸易发展;②形成商业性体(晋商和徽商);③工商业市镇兴起。
宋应星中了举人之后,六次参加科考,六次落榜,一生的大部分光阴用在了参加科举考试,在考试中还遇到科考舞弊,家境也日益艰难,这说明在当时人们的追求仍然以“考取功名”为主。
材料七:徽商“贾而好儒”……如儒家“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狭隘思想使得徽商发迹后不愿投人大量资金扩大再生产,而是“广营宅、置田园”,或“求功名、重享乐”,封建小农意识劣根性在其身上充分体现。明清以后,专制政府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徽商也表现出一致性的行为。——《试析徽商文化衰落的原因》
局限:
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
思想:理学的深刻影响。
总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二.识《天工开物》作者, 探思想领域变化
通过对宋应星人物的了解,探究受到那些思想影响
人物:宋应星,字长庚,江西人,
生卒:1587年约1666年
经历:饱读诗书,中举之后六考进士不中,著“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崇祯十一年,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崇祯十三年,辞官归里,清朝建立后,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在贫困中度过晚年,拒不出仕。
1.明中期:陆王心学
材料八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九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王阳明《传习录》
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1)内容:“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2)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彩。
2.明朝后期:李贽离经叛道
材料十“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当大喜,何耻为?”——李贽《初谭集》《藏书》
材料十一 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十二 吃饭穿衣,即是人伦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李贽《焚书》
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藐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末清初:承古萌新
(1)原因: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2)思想主张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顾炎武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王夫之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黄宗羲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黄宗羲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局限
理学……几乎把思想家从内部超越它的可能性杜绝了。以至于以后理学的反叛者们,无论其反抗的声音多么激越……也只能是复古的旗号,抬出孔孟,在回到孔孟那里去的口号下,猛烈攻击着僵化的理学体系。——金观涛、刘青峰《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1)表现:是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但是对儒家思想的批评继承,仍属于儒家;未撼动儒学的正统地位。
(2)原因: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新经济因素发展不充分;理学思想占据主导;自身理论具有局限性。
西学东渐
材料十三: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天工开物.锤锻.冶铁》
文学创作往往是现实的镜子,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
(1).原因:文学创作是当时社会诸多方面发生变化的反应。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和工匠的地位有所提高,轻商的观念也有一定的改变,产生了工商皆本的思想,冲击传统观念(等级观念和伦理道德);另一方面,市民阶层的扩大,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市民生活需要的文化。
(2).代表作与朱元思书教案
小说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题材。
明朝中期,吴承恩《西游记》是神话小说
清朝中期,吴敬之《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杰作。
清朝中期,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戏曲
明清戏曲创作也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舞台演出方面,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清朝道光年间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过度:学习了宋应星的生平,也了解了《天工开物》的部分内容,有没有同学思考过“天工开物”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
解释:物自天生,工开于人,自然生万物,人类用才智开发出自己需要的万事万物。
三.思《天工开物》价值 看古代科技成就
1.科技著作: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李时珍《本草纲目》,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徐光启《农政全书》,于1639年刻板付印。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农学的相关知识。
宋应星《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在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的过程中,徐光启学习到了西方数学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也深切体会到几何学在自然科学体系中的基础作用。
2.大型典籍:明清时期,朝廷为标榜“文治”,一再组织学者编撰总结。
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一次系统和全面的整理,但在编撰时也按照清廷的政治标准销毁了不少禁书。
过度:古有宋应星,徐霞客,徐光启,今人继往开来。我们来看一下现代的科技发明
我们中华民族其实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古人讲:“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精神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一个特征,宋应星是明代的创新人,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团队是新一代的创新人,这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就是一代又一代的追梦人,始终秉持着用科技造福民族,造福世界的梦想,传承者深深地刻在我们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创新基因。
1.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出现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A.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民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2.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3.(2020·江苏高考·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4.(2019·江苏高考·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5.明清时期,江苏南汇、川沙两县盛产棉花,所产粮食仅够当地居民吃两个月,无锡县“乡民食于田者,惟冬三月”,其余各月均是“抱布贸米以食”。以上现象反映当时(      )
A.农民固守传统经营方式            B.农民生活困苦濒临破产
C.棉布生产替代了丝织业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高
课后作业
明清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