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25古人谈读书
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八单元
本组课文以“读书”为主题,包含《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以及“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习作:推荐一本书”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以“我会阅读”为主题,其目的是:一是引导学生
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
述,突出重点;二是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学到
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发起他们对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
终身。
25 古人谈读书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注意区分一些
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4.能够在阅读中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
的方法。
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难点
1.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课文中的读书方法受到启发。
1.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
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教师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
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让学生
初步通读文言文,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
出生字新词,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
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又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其划分节奏。只有划分出正确的节奏,才
能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
与朱元思书教案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对个别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同学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理解,
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4.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帮助,
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难句应侧重讨论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提出不好
理解或解释不通的语句,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的理解。
5.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内容,也理解了文言文所蕴含的寓意或道理后,再让学生熟读文言文,要读出感情,练读,指名试读,
自己反复朗读,深入体会语言的意境,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这样学生会进一步体会文言文的内在意蕴,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1.预习提纲
(1)认读本课生字。
(2)搜集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会认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理解第一部分内容。
一、激发兴趣,读书名言导入。
1.同学们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预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
有颜如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韩愈
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增广贤文》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2.我们知道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名言,那么读书的方法你又知
道多少呢?
预设:批注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书……
3.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人谈读书》。
通过读书名言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一种热烈氛围,从而引导学生很好地融入课堂的教学中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第一部分,注意老师读的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画出分隔符。教师相机纠正“识”的读音。学生自由读两遍。
课件出示第一部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2)教师范读第二部分,学生跟读。对照课件画出分隔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3)教师范读第三部分,学生跟读。画出分隔符。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
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2.指名学生读课文,相机纠正读音。
注意:第一部分的“识”与第三部分的“识”读音不同。
通过教师正确地范读,让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注意停
顿恰当,在词意、文意上有初步的理解。
三、学习生字。
1.师:刚才我们读通了课文,现在大家一起来看一下生字,
看看同学们是否还有读不正确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