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古人谈读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矣、岂”等生字,会写“耻、诲”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了解句意,感悟道理。
3.情感与价值
体会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大意,背诵课文,感受古人对读书的认识。
【教学难点】
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会凭借语感,阅读简短的文言文。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的作家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课件出示名言)那么古人对读书又有什么看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人谈读书》。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给下列生字注音。
         
2.把课文自由地诵读两遍,力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顺。
3.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4.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5.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6.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7.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课文第一部分:
1.简介《论语》及孔子。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书籍,是研究孔子及其弟子的重要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928日―公元前479411),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生于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2.学生对照文旁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3.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知”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是知也”中“知”是通假字,同“智”,是“智慧”的意思;“默而识之”中“识”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
4.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采取极其诚实的态度,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切不可不懂装懂。孔子这段话是对弟子子路讲的,一开始采用呼告、感叹的句式,以求听者的注意和重视,也说明了孔子对这一学习态度的极端重视。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
5.同桌互相说说句子的意思。
6.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