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学设计(精选5篇)
《卖炭翁》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点
  目标2
  三、教学难点
  目标3
  四、课时安排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唐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首唐诗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首。在大唐,发展机会最好的地方,不是江浙沪,也不是北上广,而是长安和洛阳。在1221年前,一位16岁的翩翩少年来到长安,想出人头地、一鸣惊人——(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
  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二)白居易个人经历及其写作背景
  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毒瘤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白居易一上任就对这些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高潮。
  这期间,传唱最广的作品就是讽喻诗《卖炭翁》
  (三)题解
  “苦宫市也”,即苦于宫市。唐德宗时期,公众所用之需,不再经官府承办,而是由宦官直接
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宦官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等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四)初读正音
  鬓、辗、辙、骑、敕、叱、将、系
  (五)再读明义
  1、围绕“炭”字,作者怎样展开行文思路?
  烧炭——卖炭——夺炭
  2、诗中施动的两个人物是谁?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3、作者对这两类人都进行了哪些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人物描写的五种类型(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卖炭翁: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贫苦的劳动人民
  宫使: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趾高气扬的宦官爪牙)
  4、两种形象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凸显了怎样的主题?
  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
  鞭挞与抨击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
  讽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写法探究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
“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七)延读拓展(补充诗词借用秒懂视频讲解)
  再读这首诗,一种抑郁之气于胸腔吐而不快,全诗浅显易懂,字字泣血。而这样的诗篇白居易不是一首两首,而是一下子就向权豪们砸了几十首。
  讽刺战争残酷,人民为避免埋骨他乡不惜自残身躯的《新丰折臂翁》: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