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文化
一、课程标准
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二、素养目标
时空观念: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纸币使用,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元代漕运、海运的发展,使学生形成时空观念,认识到知识间的联系;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纸币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等史料,得出结论;
历史解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使社会观念发生变化,启发学生分析更多的变化原因;
唯物史观:理解本课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重心南移,生产力不断发展;
家国情怀: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经济继续发展,领先世界,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辛勤创造,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三、重难点
1、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社会的变化。
2、难点: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四、导入
视频导入,《宋代茶文化》。
五、新课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
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粮食产量
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边疆农业: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人口规模: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已经超过1亿
2.手工业
(1)制瓷业:
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瓷器,彩多变,质感浑厚。
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
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品经济繁荣
(1)概况: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相当活跃。
(2)地位: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
2、货币需求量剧增
(1)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
(2)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3、海外贸易发展
(1)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2)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
与朱元思书教案(3)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4、城市兴盛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仍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三)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
③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④人口因素:北民南迁,增加劳动力,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⑤经济因素: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不平衡性与互补性日益突出。
2、历程
(1)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
(3)南宋: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4)元朝: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缩短了航程。
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3、影响: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
①交通贸易的发展:大运河(漕运)促进了南北交流,海运发展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②经济格局的变化: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南方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
③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客观上推动了劳动力向工商业的转移。
④: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⑤文化教育:教育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文化影响力上升(南北分卷制度);妈祖文化。
(四)社会的变化
材料: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          ——司马光《书仪》
材料: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宋)郑樵《通志》
1、门第观念减弱
(1)背景: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
(2)原因:
宋朝科举制度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3)表现: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材料一:宋太宗时,京师有一名市民击登闻鼓,起诉其家奴丢失了他家的一头猪,要求家奴赔偿损失。太宗下诏,“赐千钱偿其值”。这是中国社会史的一个标志性案件:意味着从魏晋到隋唐的奴婢制已经瓦解,主家与奴婢从此都是法律上的主体。双方如果有了纠纷,可以通过诉讼解决!        ——吴钩《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
材料二: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2、人身关系松弛
(1)人身不完全自由的贱民阶层的数量显著减少。
(2)宋朝的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
(3)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
3、国家控制松懈
(1)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2)官府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更为松弛。
(五)儒学的复兴
材料: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宋初,历经五代纷乱,权威失坠,又有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斧声烛影,人们如何确
信这是一个拥有合理性合法权力的政权?… …宋虽统一,但并未恢复汉唐旧境,面对异邦的存在,赵宋在想方设法抵抗异族之外,凸显自身国家合法性,张扬自身文化合理性的需要就格外迫切。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1、背景:
儒学危机:三国到五代,儒学日益僵化,面临佛道挑战。
三教合一:唐宋出现“三教合一”潮流,儒学开始融合佛道思想。
政治需要:专制集权政治,需要强化伦理纲常、树立基本价值观。
文化环境:重文轻武的文化环境。
2、时间: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材料: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已何与焉?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22
材料: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
材料: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
材料“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              ——《朱子语类》
3、表现
(1)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2)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3)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
4、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这一学派被称为“程朱理学”。
5、特点: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①儒学哲学化、思辨化;
②以强调伦理道德为核心:程朱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
③吸收佛道因素;
④儒学世俗化: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6、内涵
(1)理学,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1)宇宙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2)社会观: 理体现在社会上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
(4)价值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方法论:“格物致知”获得“理”
7、教育: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8、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文学艺术和科技
1、宋词
起源: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
背景: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特点: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代表: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2、元曲
散曲: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需要
杂剧: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代表:关汉卿、王实甫等
地位: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3、话本: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的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