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共有4个子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每一个子目大致都是按照事件发生的背景,解决的措施以及措施产生的影响样的逻辑来安排的。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强化了中央集权,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产生了官员数量过多和费用吃紧等问题,其军事制度也导致了“将兵不相识”。为了消除社会的动乱,范仲淹、王安石等展开了变法活动,但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很快归于失败。在金朝攻击之下,北宋灭亡,赵构定都临安,南宋建立,循弊偏安。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阶段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历史课程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理解,但由于其阅历尚浅,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和影响还不能很好的理解。该阶段的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高峰期,其记忆力、理解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对一些较抽象的历史概念能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繁杂的历史概念,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地图和时序数轴图,理解北宋初建的政治形势,理清两宋时期重要事件的历史顺序。(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借助图表、文字等史料,梳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分析利弊,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的趋势。(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阅读北宋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相关材料,理解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感悟仁人志士为整顿国家做出的种种努力,培养不畏艰难的大无畏精神,涵养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评价、宋代社会问题
(二)教学难点
宋代仁人志士的努力,家国情怀的涵养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防弊之政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新弊渐生
三、王安石变法——解弊之法
四、南宋的偏安——循弊偏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听讲,在教师引导下发言
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教学问题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防弊之政
1.背景:展示《五代十国形势图》和《北宋疆域图》,说明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藩镇割据严峻。(1)北宋建立
(2)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过渡语:首先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该如何控制呢?
2.措施:通过史料(宋太祖问策赵普)说明北宋统治者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内容。
    (1)加强控制地方
    ①行政:派文官任“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财政: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
(教师对其中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讲解)
(归纳)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分散机构权力
1.在中央:二府三司制(形成政事堂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的局面,三权分离,各不相知,一切都要通过皇帝。)配以课本图片梳理学习。
2.在地方:①设立“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归纳)特点:分化权力,机构众多
(3)崇文抑武方针
①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崇文: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进士数量激增+劝文诗+童谣)
(归纳))特点:抑制武将, 重文轻武与朱元思书教案
3.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分化权力,机构众多。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过渡:如何评价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4.影响:
    积极:①防范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一:材料1: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②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所学)
    消极:①过度集权,导致地方兵弱财困,也使地方缺乏积极性。(材料二: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②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③形成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过渡:为什么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积贫积弱又让北宋面临着哪些危机?我们接着学习。
1.思考继五代十国而起的赵宋王朝面临着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2.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材料,归纳出答案。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新弊渐生
(一)边防压力
1.积弱之原因:收精兵,换防+军权三分+崇文抑武——军事积弱
2.表现:(1)宋辽关系(2)宋夏关系
设问: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材料一 澶渊之盟后,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               
                              ——苏辙
材料二  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不可取:屈辱+金钱损失
可取:+经济受损有限
(二)财政危机
1.积贫之原因:冗兵(募兵政策)+冗官(官职分离、“恩荫制等”)
2.表现: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
课堂训练(3道))
配套教辅资料的三道选择题,当堂解决。
检测学生学习程度,减轻课后作业量
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进行小结,适当提问学生。
加强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①课堂节奏过快,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过少,学生有些跟不上,需注意、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②课堂末的练习题准备不够充足,没有把题讲透,以后一定要备好练习,不然就不设置联系。③本人表现过于紧张,以至于出现卡壳现象,以后应当调整好心态。
④备课还需进一步加强,多下功夫,真正把“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