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吟诵教学: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晚上好!今天我述课的内容是《观书有感》。《观书有感》两篇是放在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本单元围绕“读书”的主题,最后在“日积月累”栏目中,安排了《观书有感》两首。本单元是围绕着读书这个主题展开的。那学生方面的情况是,通过四年多的读书学习的积累,特别是本单元围绕“读书”的话题,系统地研学,基本上对读书的意义、读书的方法及其与习作的关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了。对于古诗的学习和积累也有一定的基础,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于吟诵,各校各班的情况不一,对于这两首诗表面意的思理解不难,但是探究这两首诗背后真正的含义,它的诗教精神是非常困难的。
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一、初步了解朱子这位一代大儒生平事迹及其与我们建阳本地的关系,激发孩子对家乡文化名人的自豪感。二、通过字源探究、字理解析或结合注释或查词典学习 “鉴”“徘徊”“渠”,“源头活水”“蒙冲巨舰”等。三,通过标注平仄符号、打手势,学习吟诵古诗文,结合依字行腔、依义行调,由“诵”到“吟”,从声音的角度逐步体会诗人的感悟,从而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激励自己。
这两首诗,一开始备课的时候,我只备了一首,但是后来想,它被安排在日积月累当中,如果
按两课时去上不太现实,如果把第二首放到课外,让学生自学,效果也可能不是很理想。所以最后的设计是一个课时来完成。
课前的活动是首先播放轻音乐,老师板书课题,学生尽心地练练字,确定自己的生字。因为我认为生字应该是有相对性的,可能有的孩子这个字对他来说,是生字,有的可能不是。第二个安排了猜字的游戏,甲骨文逐步出示“口、言、诗、之、志”,结合探究:“诗”到底是什么?“诗言志,歌咏言”。那什么是志呢?志,就是心之所至之谓志,心之所至(之)也。
在教学流程当中安排了四个板块,第一个版块是“走近朱子,叹一代大儒”,大约用三分钟。第二个板块是“自学字词、试梳通文义”,大约用8-10分钟。第三个板块是“吟诵品诗,通古人之情”,大约用20分钟。第四大板块是“诗无达诂,感自我之心”。
下面我们从第一个板块开始说。首先学生齐读课题和作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诗,这位诗人很特殊,它离我们很远又很近。说远吧,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已经离我们而去八百多年了。说近吧,他曾经生活的地方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朱熹一生七十一年有六十多年都在我们福建,特别是我们建阳,大家很熟悉的麻沙、书坊、崇雒、莒口、徐市、考亭等,这一带的山山水水留下朱熹深深的足迹和浓厚的文化气息。他创作歌咏建阳山水的诗歌近百
首,最后,他的血肉之躯最终也与建阳大地融为一体……咱们来认识认识他吧,好吗?然后课件可以出示一些朱子的介绍,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资料,放手让学生介绍,课件出示关键词。如:朱子的影响与著作、文公二山(结合学习熹字)、“北斗七痣”、“朱子问天”等故事,朱子在福建、朱子与建阳(朱子故里、朱熹大道、考亭等照片)……最后聚焦于“思想家”“哲学家”这两个词,和“点灯为号相约,对榻穷研理学”的那段佳话。其实,理学一开始就有濂、洛、关、闽四家,分布湖南、江西,河南,陕西,福建这些地方。这个环节,各地的老师可结合当地的情况来讲。
然后就进入第二板块“自学字词、试梳通文义”,指名读,正音,再全班读一读,然后会读得很好,那学习古诗还要怎样呢?指名谈谈。同学们就会说,还要知道诗的意思呀、思想呀什么的。然后我们就出示自学要点,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学。(学习材料课前打印给学生)读材料,通过字源字形、说文解字,学习“鉴”“徘徊”;通过查字典、词典或借助注释,学习“渠”“为”“如许”、“源头活水”“蒙冲巨舰”。自学完之后,可以在小组和同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最后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老师可以跟学生互换一下身份,老师扮演学生认真倾听,假装不懂就问,然后引出
他们的学习。比如说关键的一些字、词,“鉴”“徘徊”“渠”“如许”“为”“源头活水”等等。然后简单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自己从诗中初步体会到什么,这个环节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学成果。
最后大家再读一遍。然后问他们这首诗这样就算学完了吗?学生可能就会说那还要背啊,或者要会默写呀,因为考试的时候“日积月累”里面经常会考到,所以孩子们可能会这样说。
那就过渡到第三个板块“吟诵品诗,通古人之情”。学习古诗最终不是仅仅为了考试,为了背、默,其实是为了“通古人之情,感自我之心”。这句话课件出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然后告诉他们“通古人之情,感自我之心”,最好的途径就是吟诵古诗。接着带着孩子们标出平仄,借助手势,老师示范着诵,然后学生一起来一遍。
时间仿佛回到八百多年前,朱子那时候大概三十六七岁,他在家侍奉老母,在乡村安静的研究学问,忽然有一天顿悟了想了很久的一个问题,突然想明白了,豁然开朗,心中特别畅快。然后老师又带着孩子们轻轻地诵一遍,两遍过后,接着带领学生逐句逐句地吟诵,示范吟诵或者是播放音频也可以,学生跟读,一句一句地引导体会。
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细细地品读,做到什么呢?
第一句“半亩方塘一鉴开”,拖长的是“方塘”和“开”,让学生感受着说明了什么呢?声音的延展可以体会到什么呢?孩子们就会说,感到这个池塘很大、很开阔。都可以。然后高音是“半亩”“一鉴”,这里强调的是什么?两个仄声,强调的其实是不大,只有“半亩”,方寸之间。这是很小的意思,像一面镜子一样突然打开。“方塘”虽然很小,但是让人眼前一亮。美丽的景就像镜子一样清亮地展开,这有什么感觉呢?引导学生去体会。,他们会说出明亮啊、开阔啊,或者说清澈、深远,都可以。那应该是怎样的水面呢?水平如镜的,波光粼粼的、碧波荡漾的,或者说清澈宁静,隐隐浮动的,都可以,让学生尽情地说自己的体会、感受。然后教师小结,这塘水小中见大,别有洞天。整句连起来吟诵“半亩~方塘~一鉴开~~”。
是的,这不大的池子里却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一片大天地呢,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呢?过渡到第而句的学习。“天光~”声音拖长,想象天空明亮,晴朗,辽阔,碧蓝碧蓝的。“云影”声音比较高,强调水的清,隐隐可见那柔软可爱、悠然自在的云。想象在这镜子般的水中还会有什么呢?除了云影,学生可能就会说,绿树、红花、飞鸟、远山、小鱼、水草,甚至说到人影等等。“徘徊~~”表示在这里走来走去的。
这整句大家一吟诵,感觉到是在说很大,可是第一句是在讲池塘小,这让我们不由想起舒婷
婷写给顾城那首诗,其中有诗句:世界很大很大,心却很小很小;世界很小很小,心却很大很大。为什么小小的池塘会容得下大大的天空呢?过渡到三四句的学习。
这时可以安排第二组吟诵第三句,三四组吟诵第二句,好像是一个在问,一个在答。通过这样的吟诵,你体会到什么呢?孩子们由于有前两句的学习基础,他们渐渐地也就会从声的拖长或者是高的方面去讲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渠”拖长,表示问了很久,“清如许”,“如”,非常清,如果不清,就没办法映出“天光云影”。“清如许”就是如此之清。强调“哪得”, 表示“为什么呢”,学生可以说出自己那种惊奇、好奇、发问或者追根究底的感觉。最后一句“源头”拖长,“来”拖长,说明水流过来的过程这样得延展。强调的是“为有”,就是答案。
答案是什么呢?那是因为“活水”,源头的水活泼泼地流进来,奔腾、清新,这才是诗眼!“活水”,两个仄声,我们读一读就能体会到。好像源头的水活泼泼地流进来,奔腾的。所以这个词是这首诗的诗眼。读的时候还可以引导学生读出那种无比兴奋、激动的、惊喜的心情。接下来梳理这首诗,板书几个词之间的联系。整首诗围绕的是“清”字,写出了这塘水怎么清,然后为什么这么清,正是因为有了源头活水不断地涌来,才有了这份迷人的“清如许”,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清澈明净,才会有“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的景致。
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吧,然后全体吟诵这首诗。接下来我们学习第2首。
第一句“昨夜江边春水生”,“江边”一拖长,说明江很大。“生—”说明水涨起的过程。这句强调的是“昨夜”,与最后一句的“此日”是对应的。昨夜出了这样的事,所以“此日”就这样,这是一个因果关系。为什么强调“春水”?这里可以告诉孩子们,春水的含义是生命的流逝,它出自《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第二句“艨艟巨舰一毛轻”,“艨艟”拖长,说明这舰很大。“一毛”还有“轻”字拖长,说明一直在那儿飘荡,这一句强调的是“巨舰”,特别大!
第三句“向来枉费推移力”,“向来”一拖长,可以感觉到时间很久很久。“推移”,一直在移动。高音强调“枉费”,白费力气,白干了。
第四句“此日中流自在行”,“中流”拖长,感受到江很大。“行”拖长,延展,表示船在行走的过程。这句强调的是“此日”,对应“昨夜”,说的是因果关系的问题。最后强调的是“自在”,如孔子所说的那样“从心所欲不逾矩”,与前面的“枉费”相对应。
当然以上这些是从声音的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字背后的一些意思,我们不是直接告诉他们,
而是让他们通过一句一句的吟诵,甚至是某个词的吟诵,夸张地读出它的声音,然后引导孩子们去细细地品位。
两首诗都学完之后,咱们可以进行两首诗的一个对比引导发现相同点。首先是水的状态相同。第一首强调的是“活水”,第二首强调的是“春水”,首先都是“水”,然后它们都是生命的状态,都是活泼的,富有生命力的。“春”是青春的意思。第二个相同点是生命的境界是相同的,结果怎样呢?第一是会使得“方塘清清澈澈,从而能容得下整个世界”;第二首,可以使得“巨舰飘移,自在而行”。所以两首都是在讲源头之水,而且是活泼泼的水、富有生命力的水。估计孩子们是能到水的,应该也能谈个一二。
第四个板块“诗无达诂,感自我之心”。首先回到课题《观书有感》,揭示“观”字的真正含义是“善视曰观”。朱子所读的这个书,比我们平常课堂上面的这些书,语数英啊这些不一样,他读的是一些经典。这个地方,要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探讨,诗中的水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其实这个是有点难的,所以设置了一个选择,和判断题一样的,给他们两个思考的答案让他们选。
思考一:人是通过不断地读书、学习,补充新知识,“腹有诗书气自华”,渐渐就拥有了那种
状态,那种大境界、大智慧。为什么选这个作为思考一呢?因为目前很多资料上都是写与此相关的一个观点。第二个原因是本单元都在讲读书的一些观点,一些相关的内容。
与朱元思书教案思考二:人之初,性本善。人性的纯洁高尚就像源头活水,它能让我们面对世界,展现清亮的、动人的光辉,它能让我们轻松自在而行。这里老师可以给孩子们举一些展现人性方面的例子,可以举一个正面的例子,可以举一个反面的例子。正面的例子,比如说什么人一直做一些什么很好的事情,然后他是遵循自己的人性。我暂时没有想到一个很好的故事。反面的例子,比如说《天下无贼》当中刘德华演的那个角,一开始也很坏,但是最后为了保护朋友而死,也体现出他人性光辉的一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