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册语文教案(优秀3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一
    通过对不同的课文写作方法的分析,理解其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下面梳理了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
    【单元学习目标】
    一、学习用对比、象征的修辞手法展示人物精神世界、抒发思想感情。
    二、通过对不同的写作方法的分析,理解其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
    三、理解“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思想意义,培养勇于奋斗的意识。
    【基础知识学习】
    一、叙述方式有:顺序、倒叙、插叙等。
    二、圈划符号介绍:
    1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意思。一般来说,词语用圈点(实点、小圈、大圈等),句段用线框(虚线、直线、曲线、粗线、线框等)。
    2句子成分常用符号:主语(双线)、谓语(单线)、宾语(曲线)、定语( )、状语[ ]、补语〈 〉、中心语……。
    3圈画的符号不能太复杂,杂了就会搞不清;圈画的内容不能太繁多,多了等于没有。要克服任意圈画的坏习惯。
    【教学安排】
    《密室日记》二课时。
    《你是我的辞典》二课时。
    《生命之线》一课时。
    《石缝间的生命》一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课时。
    【每周一诗】
    1. 背诵王驾《古意》: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背诵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2. 王驾,唐代诗人
    3. 范仲淹,宋代文学家。
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感受诗人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规范答题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朗读吟诵,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
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两幅秋景图让学生欣赏并谈感受,这些秋景图的特点是萧瑟凄清的,与本文的秋景图有相似之处,从而引入新课、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_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有名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_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
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_,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
    1、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指名生读
    听录音
    再指名生读、齐读
    2、把握诗歌内容
    用解读记叙文的方法鉴赏这首诗。
    记叙文六要素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的起因
    5、事件的经过(作者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6、事件的结果
    学生概括师明确:
    登高时间:杜甫去世前3年的秋天,刮着急风的重阳节
    登高地点:夔州山上
    登高人物:年老多病的杜甫
    登高的起因:重阳登高避祸,希望健康长寿
    登高的经过:杜甫看到了高高的天空,清水白沙,盘旋的飞鸟,纷纷飘落的黄叶,滔滔不绝的江水;听到了猿的哀鸣;想到了万里做客,晚年多病,国运和自身命运的艰难。
    登高的结果:感觉无限的悲凉
    四、鉴赏
    (一)写景:首联、颔联
    这两联写了哪些景物
    首联: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
    颔联:无边落木、不尽江水
    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
    萧瑟凄清、辽阔悲凉
    (二)抒情:颈联、尾联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有人评价说此联包含八层意思,请出来。(生品读此联,试着出所蕴含的八层意思,师点拨)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
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 篇三
    一、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与说明顺序
    2、合作探究掌握解说词的特点,明确其中议论与抒情的作用
    3、了解作者对宇宙人类的认识,培养勇于探索、发现真理的精神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学习课文,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培养勇于探索、发现的精神
    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
    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浪漫作家雨果曾说过:“世界上较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人的胸怀到底有多么宽广呢?请让我们先来了解天空--
宇宙的宽广。今天我们学习卡尔萨根的科普名篇《宇宙的边疆》
    大家来看这个题目《宇宙的边疆》,很明显,文章的对象是宇宙,那么老师请问一下大家,宇宙有没有边疆?带着问题,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从文中让我们来出答案。
    2、整体感知
与朱元思书教案    1) 作者介绍: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作者,本文的作者是卡尔萨根,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公众天文科学家”。他引导了美国几代年轻人,探索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他解说的电视片《宇宙》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同名科普书籍《宇宙》与电视片《宇宙》配套,八十多个国家出版,是历史上英语科普书籍中发行量较大的畅销书。主要作品还有《伊甸园的飞龙》《宇宙联结》《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而本文正是作者对《宇宙》的解说词。
    那什么是解说词呢?
    是一种配合图画或实物等的文字说明,使观众借助一定的文字介绍,获得深刻的认识。经常出现在运动会、晚会等场合
    2)速读全文,出文章的说明对象,并思考文章的说明顺序
    宇宙(1-6)--星系(星系、子星系)(7-9)--恒星(12-14)--太阳系(15-16)--地球(17、18)由大到小、先整体后局部
    星系 星系(7-9) 离地球80亿光年
    本星系(10) 离地球200亿万光年
    银河系(11) 离地球4万光年
    太阳系 彗核 离地球1光年 由远到近
    3)下面大家思考一下文章为什么运用这样的说明顺序?
    1、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2、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符合宇宙演化规律。
    3、其次大家都知道,这是电视解说词,解说随着摄影镜头缓缓推进,解说与画面同步协调,表述清晰。跳出宇宙之外,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4)那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仔细阅读文章,出文中议论与抒情的句子 ……通过这些句子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作者对宇宙的认识: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作者对人类的认识: 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议论与抒情句子的作用:
    1.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和宇宙,以及人类探索宇宙意义的认识。
    2.可以更好的感染观众,激发观众对宇宙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