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学案
一、资料链接:
    1、关于《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4.《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二、补充资料:1、古今异义                                                     
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肉食者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可能或能够的能愿动词。
      小大之狱——古义:诉讼案件、罪案。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再而衰 —— 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2、特殊句式
  (1)、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省略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省略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以战。(倒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多角度读解感受曹刿: 
①结合特定背景。曹刿在鲁国危如累卵、齐强鲁弱,而战争一触即发的背景下,在只是一介草民,却不顾别人反对的情景下,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可见他的爱国之情和勇敢坚毅。
    ②根据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人物赖以鲜活存在的载体,曹刿的性格是伴随故事情节的展开而一步步丰满的。他危难之时,请求人见,表现出爱国热情;论“何以战”,可见他以民为本的政治远见;长勺之战中,他从容指挥,可见他善于捕捉战机、审时度势的军事才能;战后论“何以胜”,可见他的深谋远虑。
    ③通过人物描写。人物自身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是人物性格的直接显现。曹刿一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语惊四座,爱国之心、主人翁的责任感清晰可见;“何以战”,足见他已胸有成竹;与鲁庄公的三次对答,体现出大智大慧;两次“未可”“可矣”,简短果敢,凸现出他军事指挥上的雄才大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的动作,再次表现他审时度势和小心谨
慎。结尾一段话,揭开谜底,集中彰显他的“远谋”。
    ④借助他者反映。文中曹刿的形象在与乡人、鲁庄公的对比映衬中更加鲜明。乡人对他“请见”惶而惑之,对国事的淡漠,映衬了他主人翁的责任感和爱国之情;鲁庄公急于击鼓与贸然追击,映衬了他的细微洞察和冷静英明。
学习以上方法,试着分析鲁庄公:
四、感悟文章写作特点
详略处理之妙——详写“论”,略写“战”;详写人物的“言”,略写人物的“行”;详写事物的“因”,略写事物的“果”;详写曹刿,略写庄公;详写鲁国,略写齐国。又如,第一段详写进见时的对答,略写进见的细节;第二段详写人物指挥作战,略写战场情景;第三段详写曹刿的解答,略写庄公的问话。
    对比映衬之妙——曹论战战前,用乡人的冷眼旁观与曹刿的挺身报国对比,用肉食者(以庄公为代表)之“鄙”与曹刿的“远谋”对比;战中,用庄公的急躁冒进与曹刿的冷静英明对比。
    结构照应之妙——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战时经过,第三段写战后总结,事件叙述清晰,文脉分明;第一段结尾“战则请从”与第二段“公与之乘”衔接,第二段结尾“遂逐齐师”与
第三段“既克”衔接,三段环环相扣,浑然一体;“三而竭”与上段“齐人三鼓”照应,“吾视其辙乱”与“下视其辙”照应,“望其旗靡”与“登视而望之”相照应等,行文前后照应紧密,相辅相成。
五、走近中考
(一)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
3)既克,公问其故。故: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按下列要求,用选文的原句回答。(5分)
1)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

2)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

4.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4分)
5、有人认为,[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2分)
6、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