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刿是在什么情况下去请见的?/请见的原因?
答: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2.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交代了什么?
答: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交战的双方以及进攻者齐国和防御者鲁国还有战争的性质:防御战。
3.“十年春,齐师伐我。” 说明了什么情况?有什么作用?
答:说明庄公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得已应战,为曹刿请见做铺垫。
4.对于曹刿请见,他的乡人什么态度?反映了鲁国怎样的社会现实?有什么作用?
答:“肉食者谋之,又何见焉?”社会现实:百姓不愿与官谋划,统治者不得民心的社会现实。作用:乡人对备战的漠视和曹刿的积极参与形成对比,突出曹刿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热爱自己国家,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5.曹刿请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的回答说明了什么?
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说明了:①他对这次战争已经有了深远的考虑;②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一定的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为什么是可以一战的必要条件?
答:因为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实也就是取信于民,就是忠之属也。
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有什么作用?
答:是全文的纲领,为下文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作铺垫。
8.在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看出鲁庄公的什么特点?
答:充分暴露了鲁庄公作战急躁冒进,不察敌情的特点,说明他是一个军事上无知,胸无一策的人。
9.曹刿是怎么做的?他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曹刿是面对强敌指挥镇定,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基础:仔细观察敌情,善于把握时机,在充分了解自己实力的前提下,充分研究对手的实力和特点,做到知己知彼。启示:面对大事和变故的时候,要运用智慧,沉着应对。
10.“肉食者鄙”表现在哪里?
答:①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回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②战争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作战急躁冒进,不察敌情。③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取胜的原因,再一次暴露了其鄙。
11.曹刿从哪几个方面解释了取胜的原因?
答:两个:攻击的时机、追击的时机。
1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答:①战争之前他就能意识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战前分析庄公的三次答话,两次否定,一次赞许,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
③战争中,不急进攻和追击,能掌握将士的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表现了他在战争中的远谋。④战后能够分析出取胜的原因。
13.概括曹刿的形象。
答:曹刿是一名有远谋的军事家。①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关心国家大事;②敢于进谏,善于进谏;③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14.概括鲁庄公的形象。
答: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的国君。政治上鼠目寸光,军事上胸无一策,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实行小恩小惠和求神保佑上,不知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可见他在政治上的无能。战中急躁冒进,不能详察敌情,战后不知取胜的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不昏庸,战前能够虚心纳谏,知人善用,战中能够听从指挥,用人不疑,战后能够虚心询问取胜的原因。
曹论战
15.分析一下弱小的鲁国能够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政治上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的因素。②选择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的因素。③军事上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等到“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这是天时的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16.学习本文,你感悟到了做人处事的什么道理?
答:①人心齐,泰山移。我们做任何事情必须得到人民众的拥护,只有充分调动广大人民众的积极性,事情才能成功。②做事要调查研究,做到知己知彼。③要抓住时机。
17.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
详略得当。战前,战中,战后,曹刿的言论写的详,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争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因为本文通过曹刿的战前分析具体表现了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战后总结军事上要后发制人,从而体现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突出了曹刿的远谋。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18.“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原文的哪句话体现了这一思想?
答: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9.结合文中内容,请你具体说说曹刿是从哪些方面“论战”的。
答:战前曹刿论述了作战所需要的条件,即从三个方面询问鲁庄公准备迎战的条件,最后认为鲁庄公能将处理好大大小小的案件是一件民心所向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去作战。战后又从作战需要抓住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才能取胜的角度论述。
20.为突出曹刿的形象,文中处处以鲁庄公与曹刿对比。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于塑造曹刿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答:本文把鲁庄公和曹刿进行多次对比,战前鲁庄公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曹刿寄希望于百姓。战中鲁庄公急躁冒进,而曹刿掌握战机。战后鲁庄公不知取胜的原因,这样对比更突出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1.曹刿精辟的战略见解对于你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有什么启发?
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曹刿论述的战争的最佳时机。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做点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例如我们往往在学习上确定了目标、制定了计划,但最后没有坚持下去,出现了虎头蛇尾的现象。所以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们才能取得成功。
22.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认为怎样才是爱国?
答:作为一个中学生要心中有祖国,用知识武装自己,培养自己建设祖国的知识和本领,时刻准备着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我们的祖国。
23. .两军对垒,抓住战机是取胜的关键,这一点军事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积极意义吗?请举例谈一谈。
答:我们初三毕业生正面临着人生转折的机遇,抓住者可为今后人生旅途奠定坚实的基础,错过者将被别人落下,后悔莫及。
24.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的作用。他以“夫战,勇气也”为依据,提出
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待齐师三鼓之后击鼓,抓住了有利的战机。他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依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的意图的观点,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以上两次关键的战术决定了鲁国的胜利。
25.战前鲁庄公与曹刿的对话中,庄公的前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答:“鄙”的特点。因为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对左右大臣施加小恩小惠上和不存在的神灵身上,百姓不会服从。
26.“将鼓”“将驰”表现鲁庄公怎样的特点?
答: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的特点。
27.指挥作战中,曹刿只说了两次“未可”、“可矣”,这样简短的语言表明他具有怎样的特征?
答:沉着冷静,胸有成竹,详察敌情,知己知彼 / 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
28. 第三段中曹刿的论战回答了鲁庄公的哪两个疑问?
答:(1)为什么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2)为什么待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问题。
29. 曹刿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答:确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确定追击反攻时机的根据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0. “文无定法,但不能无法。”本文的“法”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比。请举出一处对比并加以分析。
答:“公将驰之”和“登轼而望之”形成对比。从曹刿和庄公的对比中,用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稳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形象跃然纸上。
31.有人认为战后一段作用不大,删去后文章内容会更集中,你同意么?说说你的理由。
答:不同意。“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完全不懂军事,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体现曹刿是有远谋的军事家。这些情节使两个人物更丰满,道出了取胜原因,更鲜明地体现了标题“曹刿论战”中“论”的内涵。
32.孔子曾说“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这句话用在曹刿身上同样适合。请你说说从曹刿的“道”中获得的启示。(弱鲁战胜强齐的根本原因?)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战略条件。
33.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课文作分析。
答:(1)有爱国心和责任感。祖国被侵犯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3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答: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35.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只有获得民心,人民才会支持他,拥护他。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不断地走向繁荣富强,就是因为它的政策策略深得民心};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初三毕业生正面临着人生转折的机遇,抓住者可为今后人生旅途奠定坚实的基础,错过者将被别人落下,后悔莫及};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众的意见……
36.对联:[1]庄公鄙陋急躁应战 曹刿远谋从容反击;[2]敬神灵施衣食皆为小惠爱百姓安家邦方是大同;[3]难与无道人语 不同肉食者谋;[4]鄙肉食者曹刿进谏 重股肱臣庄公纳言;[5]深谋远虑,曹刿巧论战 从谏如流,庄公善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