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李邕》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上李邕》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上李邕》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上李邕》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原文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释
  ⑴上:呈上。李邕:唐代书法家、文学家,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市江都区)人。
  ⑵抟(tuán)摇:乘风。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⑶假令:假使,即使。
  ⑷簸却:激起。沧溟:大海。
  ⑸恒:常常。殊调:特殊论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⑹闻:一作“见”。余:我。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⑺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宋本“宣父”作“宣公”。
  ⑻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⑼时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
  译文
  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
  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世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李邕在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
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安旗《李白年谱》将此诗系于开元十四年(726年)。
  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如元人萧士赟说:“此篇似非太白之作。”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
  作品鉴赏
  此诗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
歌》而卒”。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在此诗中,他以“抟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自比,这只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大鹏的神力。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唐诗赏析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四句诗,可以说是对李邕直言不讳的批评。“世人”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调”和“大言”,就是不同凡响的言论,也就是李白在后来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说的“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内清一”的那一套。但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耻笑。尽管如此,李白仍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论语·子罕》中说:“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由此可见李白傲岸不屈性格之一斑。“宣父犹能畏后生”,李白把孔夫子提出来,作为识拔青
年后进的榜样,由此可见孔子和儒家思想在青年李白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