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
一、文体简介:行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属乐府诗体。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今陕西渭南),遂为下□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与元稹并称“元白”。 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
二、由 读《序》切入:
(一)字词:
【文化常识】左迁 出官 长句 善才
(左迁:贬官。 古时秦汉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但一般车座则以右为尊。)
【一词多义】命 快 凡 言 始 倡
倡:chàng 领唱;通“唱”;带头,倡导。
Chāng 表演歌舞的人;。(后作娼)
【古今异义】明年 因为
【词类活用】名作动:歌
(二)理解内容及在诗中的作用:
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由此可知其作用):
诗歌的特点就是“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今天学习此诗,重在了解诗人是如何将人物及音乐写得形象感人的,由此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作者简介:
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著有《白氏长庆集》。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现实主义。
其诗广为流传,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行”。
代表作:讽谕诗 ——《秦中吟》《新乐府》《卖炭翁》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并序)
闲适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时 期 | 生活特点 | 诗歌特点 |
前期 (从入仕到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前) |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 以讽谕诗为主,代表作: 《卖炭翁》《秦中吟》《新乐府》 |
后期 (自被贬江州司马至死) | 是“独善其身”的时期: 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佛家“四大皆空”的思想。 |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代表作: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钱塘湖春行》 感伤诗:《琵琶行》《长恨歌》 |
复习《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外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烟里白沙堤。
——早春“鸟语花香、春意盎然”之景。是诗人任杭州刺史时的作品,心情平静。
而《琵琶行》是诗人被贬时所作的。
写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迋,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四、初读诗,大体了解各部分内容,字词过关:
先请同学自己阅读,简单概括每段内容。出文中的中心句。再一段段齐读,疏通字词,了解内容。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
【互文】 主人下马客在船 【名句】
【重点字词】 管弦 惨
(二)江心聆听琵琶曲
【重点字词】 暗 迟 相 信手 为(初为——弹奏) 间关 幽咽 乍 迸 画 悄
(移船相近邀相见:1相——偏指“她”; 2相 ——互相)
(画,有人认为是通假字,通“划”)
(悄:qiǎo 寂静无声或声音很低。如“悄然无声、低声悄语”
qiāo 悄悄 A 声音很小或没有声音
B (行动)不惊动人或不愿别人知道 )
【古今异义】 突出 ( 急速冲出,一下子全都涌出。
突——急速地向前或向外冲。如突围而出、突火而出。)
当心 (对着中心) 思(悲,伤)
(三)江中听诉身世苦
【文化常识】 五陵
【重点字词】 敛容 教(教坊、曾教) 等闲 来 阑干
(等闲:随便,白白地。 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古今异义】 沉吟(迟疑的样子) 整顿(整理) 颜(容貌) 老大(年纪大了)
【通假字】 篦(通“鎞”)
【被动句】 血罗裙翻酒污
(四)同病相怜伤迁谪
【词类活用】 名作动:唧唧
【文化常识】 杜鹃啼血
【古今异义】 难为(为:) 更(再)
【重点字词】 暂 翻作
(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古今异义】 却(退回。如“退却”) 向前(以前) 泣
【重点字词】 促 转 泣
【文化常识】 青衫 司马青衫(后人用此形容悲切凄凉)
(古代裁衣,在质地、颜上有严格等级规定。隋唐及宋,紫、朱、绿、青四,只有士人以上才能穿。)
总结结构内容:
全诗展现了一幅“秋江月夜图”。文中重点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白居易、琵琶女。
秋江月夜(萧瑟凄清)
琵琶女 (明线) 白居易(暗线)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 弹琵琶 邀相见
二、江心聆听琵琶曲 演琵琶 赏琵琶
三、江中听诉身世苦 诉身世 闻叹息
四、同病相怜感慨多 (世超,红极一时 (官任帝京,才高位显
衰沦落,孤苦淒凉) 谪居浔阳,心情郁闷)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却坐促弦、凄凄 泣下、翻作《琵琶行》
民间变化、世态炎凉 朝廷变化、政权衰落
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五、鉴赏诗作:
鉴赏导入:此诗是一首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故事中的一切均由“我”娓娓道出,叙事
和抒情紧密结合。诗作是怎样表述自己的感情的呢?请说说可由什么方面进行分析鉴赏?
可从四方面鉴赏: 1、人物形象饱含感情 2、琵琶声中渗透感情
3、景物环境渲染感情 4、叙事结构由感情联结
(分析时注意抓住诗句具体分析,并作总结。)
(一)谁解青衫泪 (了解形象特点) 【名句】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
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1总结琵琶女的形象特点:
A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历代出场名句】
——表现出她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事。
(这不但符合她已嫁的身份——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合理,也和她借乐声抒发的感情、倾吐的身世和谐统一。)
B 一段乐声的描写,塑造出她什么样的形象?
——身怀绝艺,漂流沦落,凄苦辛酸。
C “自言——红阑干”
琵琶女为何会对诗人倾诉悲凉身世?
—— 感诗人热情邀见,见诗人聆声解情,反应强烈,感遇知音,二人感情相通。
(寻、问、移、邀、添、回、开、呼、唤——欣喜、急切之情)(悄无言)
自言叙述了自己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概括为:
早年:世超,红极一时 年老:衰沦落,孤苦淒凉
为何要极力渲染早年的欢乐奢华?怎样理解这种欢乐生活?
——为后作铺垫,作衬托。在对比中更突出身世的淒苦。
这种欢乐是以取悦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
如:等闲度——不怀念过去生活。(不过,亦有不同意见认为是留恋的)【名句】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2评价琵琶女的形象意义:
琵琶女——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典型形象。以此控诉了世人的重轻才、重利寡情,通过民间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炎凉、动乱,控诉了黑暗的社会。
(还有一种评价:不值得同情,未可见其“被压迫”,只是诗人借以寄托自己“失意情怀”的再现,较为颓废伤感。)
2、伤己:
1为何说“同是天涯沦落人”?二人感情有何相通相似之处?
作者经历:官任帝京,才高位显——谪居浔阳,心情郁闷(还有处于离别之际)
注意作者是由什么角度来描述谪居浔阳的恶劣生活的?
——无音乐。(仍是结合乐声来谈)
2争议:古人有的责备白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你认为呢?
他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们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娼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小结: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
耐。 由自己反映出朝廷动乱的变化。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促弦弦转急”“座中泣下谁最多”,至此,二人感情相通,达到交融。
3、名句鉴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名句鉴赏】
人悲,己怜,社会的变化、政权的衰落,汇合在“同”上。表现出他和琵琶女的“沦落”都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天涯沦落”有丰富内涵,定出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情感体验,引起一代代人的共鸣,成了千古名作。
(二)谁解结构情:
师总结:此诗以琵琶女的身世为明线,反映民间的变化;以诗人的感受为暗线,反映出朝迋动乱的变化。二线虚实相生,交叉汇合,叙事结构由感情线索相联结,严谨而错落有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