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备考:写春夏秋冬景诗词鉴赏教案(附:诗歌艺术手法解析)
一、中国诗人、词人为什么喜欢写景?
人类来自自然天地之间,对于由万物万象组成的景致,有着强烈的感知力。景致自从被诗人、词人写入诗词之中,就带上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正像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沙漠、古道、边关”是凄凉的边塞景致,“松、竹、梅、兰”是高洁的雅致景致,“清风、细雨和微草”是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致,“溪流、落日、夜月、山石”……这些自然景物,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成为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久而久之,景物带上了浓厚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成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象”。作品中,诗人、词人不直接抒情,借助意象组合意境,“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能更好地传情达意,有极强的感染力。
借景抒情,往往使诗词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和感伤。
二、写景诗的样貌
(一)请看下面写景诗,总结题目特征
1.《早春》唐代:韩愈
2.《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
3.《江畔独步寻花》唐代:杜甫
4.《初秋行圃》宋代:杨万里
5.《山行》唐代:杜牧
6.《枫桥夜泊》唐代:张继
钱塘湖春行教案7.《江雪》唐代:柳宗元
8.《望天门山》唐代:李白
9.《望洞庭》唐代:刘禹锡
10.《夜宿山寺》唐代:李白
题目特征(外貌特征):以四季、自然景象为题;题目中带有自然景物等。
(二)种类区别(题材内容)
(题材内容):春夏秋冬
三、写景诗的艺术特
0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代: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长安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远望草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表达情感: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艺术特:
1. 比喻、借景抒情:本诗首句用“润如酥”写初春小雨的细滑润泽特点,准确恰当,清新优美。
2.远近结合、借景抒情:第二句写雨后沾满水珠的小草景,远看似有,朦朦胧胧,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近看却无,春草更萌芽,稀疏、矮小。但哪怕是这一点点青,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万物在春天新的开始,彰显诗人锐利深细的观察力。
3.对比、直抒胸臆:第三、四句,作者直接抒发对初春景的赞颂,认为早春的小雨和草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胜过烟柳满城的晚春之景。早春之景胜在新、少、贵,胜在勃发。
4. 角度新颖:写春景的唐诗中,诗人多喜爱赞颂明媚的晚春。此处作者却别出心裁,赞叹早春景。
02《春晓》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表达情感: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春天将要逝去的感伤。
艺术特:
1. 联想:通过昨夜残存的记忆,听到风雨声,联想庭院的花儿被雨水洗刷之后是明丽干净的,但花瓣到底飘落了多少?花落,意味着春天的逝去,又有着几许淡淡的感伤。
2. 听觉:一觉醒来,处处听到了鸟儿的欢鸣,“处处闻啼鸟”,这一个听觉的点,展现屋外一片明媚春光。结尾的联想的启发点也是听觉描写,风雨声。两个点,都是作者在屋内听到屋外的声音,引发对屋外春光的无限想象。
3.角度新颖:作者没有采用直接描写春景的方法,而是抓住“春晓”瞬间听觉感受和联想,写出自己独特的春天感受。春天一片勃勃生机,盎然的春意,穿透了墙壁和门窗,钻进了你的耳朵里,大脑里。
03《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表达情感: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细腻新鲜的感受。
艺术特:
1. 借景抒情:作者借助湖青山绿、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之景,表达自己对西湖春的依恋和喜悦赞歌。颈联,花儿还不是处处,东一团,西一簇,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特别是因为“渐欲”和“才能”,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2. 动静结合、拟人:首联为静,湖青水静,白云倒影;颔联为动,莺声婉转,燕子勤劳,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3. 仰视俯察结合:仰视树上的鸟,俯瞰脚下的草,景物富有层次和多个维度。
4.直抒胸臆: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达自己的喜爱。
04《约客》宋代: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梅雨时节家家户户都被烟雨笼罩着,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已经过了午夜约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看着灯花一朵一朵落下。
表达情感:诗人等待约客未到的落寞失望。
艺术特:
1. 以动写静:“青草池塘处处蛙”,蒙蒙烟雨中,青草池塘边,处处是震耳欲聋的蛙鸣,反衬出了一种江南夏夜特有的寂静。蛙声愈是此起彼伏,反衬夏夜的寂静。
2.细节描写:“闲敲棋子”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的情景,也写出客人未到的怅惘心情。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3.视听结合:首句是视觉,满眼到处是烟雨蒙蒙,次句听觉,写蛙声,视听结合中,一片热闹,反衬作者内心焦躁,最后在等待中,陶醉于屋外之景。
4.对比:屋外“家家雨”、“处处蛙”,异常热闹,后两句屋内一人枯坐静等,寂静无聊,两者构成鲜明对照,更深地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
05《三衢道中》宋代: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梅子成熟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表达情感:诗人初夏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艺术特:
1. 渲染、借景抒情: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
2.对比:黄梅时节本应阴雨绵绵,但此时却是日日晴的好天气,来时的绿阴和眼前绿阴“不减”,“添得”鸟鸣形成对比。
06《山行》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表达情感: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
艺术特:
1. 铺垫、烘托:前三句景物山路、人家、白云,都是红叶出现的背景,陪衬。
2. 借景抒情:“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傍晚时分,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生辉,格外美丽,彰显诗人的流连忘返,对红叶的无限喜爱。
07《枫桥夜泊》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表达情感:诗人旅途的漂泊孤独寂寞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惆怅。
艺术特:1.渲染、拟人: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旅途的孤独、寂寞,牵起诗人的满怀愁绪,更遇上残月衔山、乌鸦悲啼,满目寒霜洒遍江天,一个迷茫、凄清、寂寥的背景已经形成,奠定了全诗以“愁”为中心的基调。
2.反衬:“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感受尽在其中。
3.动静结合:前三句是静止的景物,最后一句是动态的声音。
4.借景抒情:通过描绘秋江月夜的美景,间接而自然地把诗人旅途寂寞的郁结愁思寄托于景物而抒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