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转化的复杂性。
2、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
【预习学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知识链接·知人论世
1、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逝世于安徽当涂县。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
2、背景资料补充
《将进酒》就是李白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本是汉乐府的曲调之一,是为劝酒而唱的歌辞。李白的《将进酒 》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
二、基础积累·厚积薄发
1. 默写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
(1)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
(2) ,西出阳关无故人。
(3) , 化作相思泪 。
(4) ,独酌无相亲。 ,对影成三人。
(5)抽刀断水水更流, 。人生在世不称意, 。
(6)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2.识记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
将进酒( )烹羊宰牛且为乐( )岑夫子( ) 钟鼓馔玉( )
恣欢谑( ) 呼儿将出换美酒( ) 千金散钱塘湖春行教案尽还复来( )
3.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
①高堂明镜悲白发( ) ②会须一饮三百杯( )
③钟鼓馔玉不足贵( ) ④斗酒十千恣欢谑( )
⑤呼儿将出换美酒( ) ⑥与尔同销万古愁( )
【课堂学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诗歌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在诗中圈画出相关的词语并分析。
2、本诗诗题为“将进酒”,属于乐府旧题,相当于“劝酒歌”。劝人喝酒,一般都有一些由头。本诗中,你认为作者是借由哪些由头劝朋友喝酒的?
二、品诗歌,探究手法
3、本诗开篇两个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气势豪迈,历来为人称道,请试着从不同的角度赏析这两句诗(手法、情感、作用等)
4、本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请从诗中出运用夸张手法的诗句并试着赏析。
5、在诗歌当中,作者两次借用曹植的典故(“烹羊宰牛且为乐”化用曹植《箜篌引》中“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的诗句;“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借用曹植名篇《名都篇》中“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有何用意?
三、悟诗歌,品味形象
6、《百家讲坛》栏目里,康震教授在《品李白》中曾说,李白是古代诗人中性格最多样化的一位,尤其是酒后的李白内心更显得丰富。读完《将进酒》,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李白?
四、学有所悟,拓展延伸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李白面对着他的不如意,将满胸的感慨、激愤化作美酒,酒入豪肠,便酿成了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对于我们来说,又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呢?
请据此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来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①要注意结合李白的豪情和怀才不遇的事例,并联系自身经历或感悟;②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
【课后学案】
【知识链接】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平淡: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
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平淡首推陶渊明。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比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琢春泥。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
简洁又表述为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例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
名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
还有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二、李白生平简介
李白一生约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蜀中求学(5-25岁)李白自幼未受儒家正规教育,而是博学百家。“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诵诗书,作赋凌相如”。好剑术游侠,游历蜀中名山,表现出对仙道的向往。蜀中山川的陶冶,众多朋友和各种思想的影响,对李白性格的形成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远游求仕(26岁-42岁)开元十四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蜀后曾在湖北安陆结婚成家,然后以安陆为中心四处漫游,游踪遍及大半个中国,希国“以隐求仕”,这一时期,他交友甚广,创作也多,名声日高,终于得到了唐玄宗的征召。
(三)、长安三年(42-44岁)天宝元年,李白应诏入京,自以为施展抱负的时机到了,可这时的唐玄宗已不再是开元前期那样一位具有开明政治,开放政策的明主了。他赏识李白,也只是看中他的才华,把他当作点缀宫廷的御用文人,借以歌功颂德,装点太平。李白并未受到重用,并且由于他的狂傲不驯,很快就遭到了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杨妃等人的陷害。天宝三年,李白上书请还,唐玄宗也便顺水推舟,将他赐金放还。长安三年的阅历,使李白对统冶集团的腐朽和黑暗有了清醒的认识。诗歌创作增加了强烈的批判精神。
(四)、再次漫游(44-55岁)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再次漫游。这时他游踪甚远,心情却十分苦闷。怀才不遇的愤懑,傲岸不屈的豪气,人生易老的悲叹,及时行乐的狂放,复杂地交织在他的思想创作中。
(五)、身经战乱(55-62岁)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李白隐居在庐山屏风叠。次年冬,永王李遴以抗敌平乱为号召率师东下。过庐山时,坚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情就答应了他的邀请。不料李遴暗怀和他的哥哥李亨(即唐肃宗)争夺帝位的野心,不久即被消灭,李白因从遴而入浔阳狱,不久又被判处长流夜郎,在世人皆欲杀的残酷迫害下,经常爽朗大笑的诗人也不得不发出了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泣尽继以
血,心摧两无声”……(公元761年)太尉李光弼率大军讨伐叛军,61岁的李白还请缨从军,但半途因病而还,次年冬天,诗人病逝于安徽当涂。
《将进酒》学情分析
山东省
学情分析:
小学初中阶段,学生对李白的诗歌积累较多,对《将进酒》也比较熟悉,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
李白的诗歌有较大的张力,学生在把握其情感上有一定的难度,并由于其涉世未深,更是增加了其理解作者复杂情感的难度。课堂上需要借助有效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作者,去体味其内心复杂的情感。
关于诗歌技巧鉴赏方面,学生以及掌握了不少鉴赏诗歌的技巧,比如抓意象,析手法等,但需要进一步增强其独立分析与综合思考的能力,使其能够在理论方法的指导下,独立赏析诗歌的妙处。
高二的学生大部分还未成年,这一阶段的他们自尊心仍旧很强,不少同学羞于表现自己,课堂上畏畏缩缩,不敢回答问题。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及问题对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也是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将进酒》效果分析
山东省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们共同赏析了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将进酒》,较好地完成了两个预设目标,即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转化的复杂性。2、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这节课我是依照“诵读鉴赏结合”的原则设计的。通过初读、赏析、美读,层层深入,这堂课不仅注重“诗词鉴赏”“诗歌诵读”“课堂拓展”,而且结合了“文言基础知识”“情感教学”等古诗词的教学理念。“诗歌诵读”贯穿
了整堂课,从老师范读,学生初读,理清文意,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再到通过文本探讨来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把握,老师和学生一起读,再到赏析李白其他的诗歌,对多维的李白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最后就是美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的模式,采用“学生质疑、合作探究与老师点拨、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精彩纷呈,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难理解的问题上,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思维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