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本课的《钱塘湖春行》和《次北固山下》就是律诗。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颈联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押韵,每联的尾字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颔联、颈联一定是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及解题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次,是停泊的意思。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三、感知内容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明确: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
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以来,少有人能作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教案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四、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明确: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
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明确:a、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五、概括主旨
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的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