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15篇)
钱塘湖春行教案
  板书:望洞庭
  湖月观察
  和
  山水想象
  人景《望洞庭》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望洞庭》,四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二首其一,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途径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诗篇。第一句从水光月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彩。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
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些积累,本诗并无生僻之字,学生基本可以通过通过查阅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诗的表面之意,在头脑中模糊出现诗中之景。但这画面如果用孩子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可能对他们难度稍大。因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有限,与作者经历及相隔年代遥远,所以很难将诗人与诗联系起来,将想象中的诗歌的意境表达出来,为本诗教学时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潭,镜,磨,螺”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4、感悟作者眼中洞庭湖那“和谐之美”,体会诗的静态美,为下一首《望天门上》的动态美
做好铺垫。
  设计理念:
  学古诗注重积累,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意境的优美。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阅读,促使每个学生在多重对话中自行建构文本意义,让学生对课本获得自我感悟和独特体验。
  课前交流: 背诵积累学习过的诗,(用相机照下原课文图片,大屏出示,模糊古诗字迹,帮助回忆。)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这些写景的诗吗?
  《江南》《春晓》《离离原上草》《游园不值》《春日》《咏柳》《春游湖》《泊船瓜洲》《绝句(杜甫)》《山行》《望庐山瀑布》
  2、课余时间你还积累过哪些写景的诗呢,说出题目来大家一起背吧。
  如《登鹳雀楼》《鹿柴》《江畔独步寻花》《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钱塘湖春行》等
  教学流程:
  一、欣赏诗中景
  (一)解题“望洞庭”,初读求通顺。
  生解题,师补充。读古诗,要求读通读顺。
  (二)讨论诗意,初理诗脉。
  欣赏古诗与所配的插图,通过查阅工具书,以学生汇报为主初步理解诗意,指导朗读,读出诗中的“宁静”之美。
  1、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些什么内容?从哪些句子或词语知道的?
  2、还有哪些字词不太理解?
  3、查工具书,或根据课前查的资料,解决学生质疑的问题。
  4、每解决一个小知识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诗句。
  (夜幕降临,静静的天空升起一弯新月,月光倾泻在湖面,轻纱似的,增添了洞庭湖的神秘。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诗文的兴趣,吸引并引导学生通览全诗,直面作品,自主读书,探究阅读,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还给学生。】
  (三)聚焦景,丰富画面。
  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看同一处景感受也会不一样,再读读诗,看看画,说说自己看到的诗中的`画面,这是一副什么样的画面?从哪里看出来?(宁静、美丽、和谐)
  1、抓住两个比喻句,体会作者描写之巧妙。
  潭面无风镜未磨:可以理解成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也可以理解成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在月光下像个白银盘,里面的君山像个青螺。
  2、围绕字眼“和”感受画面美。水与月光融为一体,是一种柔和之美。青山倒映在水中,碧水掩映着青山,是一种融和之美。作者虽然被贬,可是依然乐观豁达,作者的心与这景之间的平和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