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囚绿记》教案
九年级语文《囚绿记》教案
  我们的世界五彩缤纷,由于文化传统和民族习俗的不同,每一种彩被人们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
  红象征喜庆、桔祥、革命、成功。
  黄象征富饶、华美、富贵、尊崇。
  紫象征高贵、典雅、神秘、浪漫。
  白象征纯洁、神圣,也象征恐怖与死亡。
  那么绿呢?
  绿是植物的颜,它是生命的赞歌。
  绿是春天的象征,代表着和平与希望。
  今天学习《囚绿记》,在这篇课文中,“绿”是指什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作者与绿是什么关系?他又为什么要“囚绿”?文章为什么以“囚绿记”为题?这些都是我们要讨论的。
  先看作者的介绍。(幻灯片,略)
  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绿”是全文描写的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囚绿”是其中一个环节,请用“×绿”式动宾结构,理出本文的写作思路,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本文的层次结构
  1.喜绿(1-4)
  2.赏绿(5-7)
  3.囚绿(6-12)
  4.放绿(13)
  5.怀绿(14)
  这篇文章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它的每一个层次的展开,都或隐或显地表达了某种感觉、感受和感情,这种抒情的因素是伴随着写景状物并贯穿课文始终的,因此要体会在不同段落里作者情感的不同表现。下面我们在课文中一,在每一个环节,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局部有没有表达作者情感因素的语句?(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所以第一局部怎么概括作者的心情:喜悦。
  第二局部有哪些语句表达作者的情感?思念,欢喜,快活,留恋,爱
  其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多?欢喜
  其次呢?思念
  第三局部:这个局部的情感比拟复杂,(学生读,讨论)既有可怜、可惜、爱抚、善意的一面,又有自私、恼怒、魔念的一面。
  第四局部:珍重 祝福
钱塘湖春行教案  第五局部:思念
  作者情感的变化都是缘自对绿的喜爱,他对绿的囚系也是因为要亲近绿。这种对绿的喜爱是文章感情的基调。
  那么作者为什么这么喜欢绿?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启发我们思考?
  第5段:绿是多么珍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
  这是从绿本身来说的,绿是生命力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是快乐的源泉。
  那么从作者主观上来说,有没有什么原因?文中有没有表现作者当时的处境的语句?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
  既然如此,他就需要有精神的陪伴,需要抚慰,需要有人和他交流,和他“对语”
  课文既然划分为喜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为“囚
绿记”?
  1、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囚绿”这一层最能表现“绿”的性格特点,那就是“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这种执著地追求自由的精神。
  2、从时代背景方面看,当时中国已经爆发了抗日战争,日本 大举侵占我国领土,中华民族亟需发扬常春藤的不屈服于外来压迫的精神和勇气。
  3、从文章内容方面看,囚绿这一层内容最丰富,绿枝条生命变化和作者心情的起伏都最复杂,表达方式也最多样,在文章中分量最重。
  4、从结构上看,这一局部是文中的转折,叙事有了波澜起伏。如果只写作者喜欢绿而无甚变化,那么流于平铺直叙。
  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哪些性格特点?
  (1)文章第7段,绿枝条是美好的事物,它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有着纤细的脉络,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的绿影给人带来喜悦和满足,它是大自然对人的恩赐。
  (2)它又有柔弱的一面,一旦失去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似病了的孩子。它惹人怜爱。
  (3)它又有倔强、执著的性格,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它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这些性格特点是不是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绿枝条的特点?不是,这些特点既有现实的一面,又有作者想象和美化的一面,具有人格化的特征,作者是把它当作人来写的。
  学习课文中的状物描写
  (第7段,朗读)
  (1)形态:柔软的卷须 折叠着的嫩叶 纤细的脉络
  (2)动态:伸开、攀住、舒开 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3)颜(变化):变青,变老
  那么状物是不是目的?不是,目的是什么?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状物的目的都是为了抒情。通过这种状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对绿之爱,对绿的留恋。但这不是直接抒情,而是间接抒情,是寓情于景的写法。文章中有没有直接抒情,最集中的直接抒情在哪一段?第5段(略),这就是直抒胸臆的写法。
  第11段作者把不放走绿枝条归咎于心中的“魔念”,你认为魔念指的是什么?
  魔念是指作者心中自私、偏执的心理,心中如果有了魔念,就会做出违反常理的事来。有的人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每个人心中都可能有魔念,我们要不断地克服魔念,才能逐渐成长为一个纯粹的人。
  文章对成语“涸辙之鲋”“揠苗助长”的运用有什么特点
  作者将“涸辙之鲋”压缩成“涸辙”,用来修饰“鱼”,又暗含“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的典故。
  “揠苗助长”本是贬义词,在这里用作褒义,表达了作者对常春藤生长的期盼非常急迫的心情。
  成语活用是指根据实际需要,以成语原型为根底而采取的变通用法。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是成语的扩充;“旁观者未必清”“眼见未必为实”是成语的反用;当前广告中的“默默无蚊(闻)”(某蚊香广告)、“随心所浴(欲)” (某热水器广告)等是成语的改字。但成语的任意活用会造成语言的混乱,成语更不能误用。
  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一种植物,力求写出事物的特征。(100字左右)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
  1、针对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点,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真挚热烈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中绿的象征意义,唤起学生对绿的意义的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