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辨证施治的中医肯定不是好中医
牛溲马勃【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辨证的前提是什么?第一是诊断学,要有非常熟练的诊断学知识,诊断学知识中望、闻、问、切是缺一不可的。望、闻、问、切就是我们的看病手段。
第二个前提就是要熟悉辨证的法则,如果不熟悉辨证的法则那就会无从辨起。
中医的辨证法则确实多,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脉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还有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这么多的辨证,怎么弄得明白?其实中医的辨证归根结底就是八纲里面的六个字——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是个招牌,辨证的落脚点关键就是这六个字。这六个字我把它再简化就归结为两点:第一是性质,病邪性质是寒邪还是热邪,还是风邪,还是燥邪,还是湿邪,还是
痰饮,还是瘀血,这个性质要搞清。第二是部位,中医讲的部位不是西医讲的解剖部位,中医是讲脏腑,是讲心脏系统、肺脏系统、肝脏系统、脾脏系统、肾脏系统,或者是在上、在下,在表、在里,在哪条经脉,这不就是部位吗?说得具体一点,脏腑、经脉、表里、上下,这就是我们要讲的部位。
这些知识如果没掌握,就治不了病。因为中医用药有入脏腑的,有入经的,有走表、走里的,有走上、走下的。对病变性质的诊断尤其重要,本来是个热证,还给他吃干姜、附子,那不是害人的医生吗?八纲辨证也好,脏腑辨证也好,三焦辨证也好,卫气营血辨证也好,六经辨证也好,都是围绕这两方面来进行的,一个是性质,一个是部位。只要把这两方面抓住了,辨证的基本要领就掌握了。其实这是一个捷径,也可以说是一个秘诀,这是我几十年临床摸出来的一个秘诀,这个秘诀从哪来?从理论和实践不断结合印证中来。
辨证就这么两点,一个是诊断的功夫要到家,一个是思维方法要准确,这样才是真正的辨证。辨证只是我们中医的一手功夫,这个功夫你掌握了,下一步就为施治提供了准确的前提和依据。
施治如果跟不上,病也照样治不好,所以施治也很重要。表寒证,辛温解表;风热证,辛凉
透表;内热,清热泻火。病人发高烧40度,清凉解毒,退烧消炎,文字写得再好,却退不了烧,因为施治没落到实处。关键在哪?关键在用方,治病的关键是方,而不是法,也不是药。方的前提是法,但法的后面要选一个很准确的方。
讲一个风寒感冒,一个大虚体,绝对不能用麻黄汤,不能用荆防败毒散,至少要用人参败毒散,或者用玉屏风,或者用新加桂枝人参汤。年青人得了风寒感冒,轻则用荆防败毒散,重则用麻黄汤,这就不一样。如果是产妇,你还能不能这么用?当然不能这么用。怎么用呀?或者用新加桂枝汤,或者用人参败毒散,所以选方非正确不可,辨证论治的关键就在于两手要衔接起来。
【辨证法则众多,怎样下手】
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脉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很多很复杂,临证时怎么运用?往往不知道从何辨起,其实临床辨证是有关键,有核心,有方法的。临床辨证关键是两点:第一辨清性质,也就是病邪的寒热,病性的虚实,这是性质。不论什么病首先要把虚实搞清楚,是“邪气盛则实”,还是“精气夺则虚”,是寒证,是热证,是以风为主,还是以湿为主,是以痰为主,还是以瘀血为主,要分清楚,这是性质。第二是部
位。不是解剖部位,不是整体部位。中医的整体部位是以表、里、上、下为主要的病位,以脏腑经络为具体的部位,所以就应该弄清是表还是里,是上还是下,是哪个脏腑系统,是哪个经络系统。
首先要搞清这两点,第一是性质,第二是部位。年轻医生,不妨学学我这方法。最简便的方法,你把这个方法掌握了,就抓住了辨证的要领,那么病人到你面前,三两下就能搞清楚了。只有大的方向清楚了,才不会产生错误。
不懂辨证药难对症
头痛,中医治头痛很复杂,有外感头痛,有内伤头痛。外感头痛有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风寒证要用川芎茶调散,风热证要用清空膏、芎芷石膏汤,风湿证要用羌活胜湿汤。
内伤头痛包括气虚、血虚、肾虚、肝阳上亢、肝火上逆、瘀血、痰浊证,还有雷头风、偏头风……,随便就可以列出八九个来。这八九个证型有八九个主症特点,有八九个主方,甚至每个证型主方还不止一个。痰浊证要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肝阳上亢证要用天麻钩藤饮或者是镇肝熄风汤,肝火证要用龙胆泻肝汤或者泻青丸,气虚证要用顺气和中汤或者益气聪明汤,
血虚证要用加味四物汤,肾虚证要用杞菊地黄丸,雷头风要用清震汤,偏头风要用散偏汤……,如此之多!还有诸如少阳头痛、阳明头痛、厥阴头痛、太阳头痛……多得很,枕部头痛用枕痛方,前额头痛用选奇汤。没有这样熟练的辨证论治功夫,你就不可能是一名真正的中医。
如果不好辩证,方子用不对,就不可能治好。
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古汤方难治当今病,如果它都没有把古汤方搞熟,没有对证,怎么能治好病呢?对于医子来说,熟读汤头三百条,遇到临症疑难时,你会变得越来越行。
见病不能治,皆因少读书。巧匠无弃木。韩愈讲,牛溲马勃,败鼓之皮,兼收并蓄,待用无余者,医之良者也。
中医治病最关键的法则
第一就是治病求本。治病要推求疾病的本质,要出疾病的原因,这就叫治病求本。第二个法则就是平调阴阳。平调阴阳是个大法则,也叫协调阴阳。
《内经》有句话叫“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第三个法则是要治辨标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第四个原则就是补虚泻实,这个很重要。正气虚为虚,邪气盛为实。《内经》里讲的是“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意思是在邪气很旺盛的时候是实证,精气也就是正气虚衰的时候为虚证。
郑钦安:“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自学中医三忌
一忌浮,心浮气躁不能学医。二自学忌乱,一个东学西学,蜻蜓点水,杂乱无章的人,是很难得到真本领的。三忌畏难,看到难题就回避,人就不能进步,攻城莫畏艰,攻书莫畏难。见病不能治,皆因少读书,言不好用者,未得其术也。临诊好方法,古书都说尽,看你会读不会读。学医者,不像刘渡舟先生那样几十年如一日,俯首深读《伤寒论》,想成为一名医术高明的中医,那是空想。
才不近儒者,不足以学医,术不近仙者,不足以行医。德不近佛者,不足以传医。
一个知识渊博的中医,必定是熟谙岐黄,精研本经,汤头满腹,临床经验丰富者。其治病效
果和痊愈速度,无非就是两条,一是准确无误的辩证,二是选方对病,三是用药君臣佐使明了,药量大小有别。
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临诊无源。
中医学是绝学,独一无二的医学,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学中医而想成为一个合格中医,这些中医经典著作必须烂熟于心。否则,连二把刀都算不上,临证诊治动手便错,误人害己。
1、《伤寒论》、《内经》、《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和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学懂吃透,并要背诵如流,牢记不忘。
2、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徐灵胎的《伤寒论类方》、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此外,如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辩》、钱璜的《伤寒溯源集》,皆是知名之著,亦可加以涉览。
【学中医经典的顺序】
先是看针灸,它是从《难经》来的,看《针灸大成》,《针灸聚英》《针灸甲乙经》。再《神农本草经》,再《黄帝内经》,没有针灸和《神农本草经》的基础,看《黄帝内经》就是在看天书。《黄帝内经》非常了解后,再去看《伤寒论》、《金匮》,一看就知道张仲景治病怎么那么牛了。
要想读懂《伤寒》、《金匮》,必须懂五大中医经典著作。如果不能吃透,你就当不出有名气的中医,如果吃透了,哪怕是张仲景的十分之一,几乎所有的疾病都能被你治愈。
文源:通玄医道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