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是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七册的内容,莫比乌斯带也叫做莫比乌斯圈,它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研究四此定理时偶然发现的一个副产品。莫比乌斯带已被作为了解并欣赏的有趣的图形之一,写进了新课程标准。本节课中,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自己动脑想象,动手操作,学会将长方形纸条制成一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进而引起出乎意料的变化过程。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在联系生活、感受用途的环节中,积淀下数学不仅好玩、还有用的积极情感。同时,还引发出探索问题的一般策略,那就是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培养学生勇于猜测、操作求证的精神。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70页。
【教学目标】
1.认识“莫比乌斯带”,通过操作、思考,发现并验证“莫比乌斯带”的特征。
2.培养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3.在“莫比乌斯带”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情感。
【教学准备】
每位学生若干张长方形纸条、剪刀、固体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魔术引入,揭示课题
1.魔术引入,激发学生对纸条的兴趣
师:老师手里有一张纸条和两个回形针,一会儿老师可以利用纸条变个魔术,让两个回形针手牵手,你信吗?
师:请你瞪大眼睛仔细看,鉴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师:看来这小小的纸条看似普通,其实还真是挺不简单的!今天我们这节课就和纸条有关,这节课的名字叫做?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麦比乌斯圈
生齐读课题:“神奇的怪圈――莫比乌斯圈”。
2.揭示课题”神奇的怪圈――莫比乌斯圈”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吗?你们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关于莫比乌斯圈的哪些知识?
生1:莫比乌斯圈是什么样子的?
师:莫比乌斯圈就长这样儿,老师粘黑板上。
生2: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回归生活。
师:“莫比乌斯带”有很多神奇的地方,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生3:什么是莫比乌斯圈?
师出示小资料,让学生读一读,介绍莫比乌斯圈的来历。
生4:莫比乌斯圈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师:这个问题太好了,说莫比乌斯圈是神奇的怪圈,它神奇在哪儿,又为什么奇怪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这个莫比乌斯圈。
【设计意图】学生有问,教师就要有所回应。让学生初步了解关于莫比乌斯圈的相关知识,既回应了学生,满足了学生需求,也为后面的深入教学打下基础。让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可以越来越深刻地感悟到,原来知识不仅仅是这样,帮助学生养成乐于探究,乐于深入探究的好的自学习惯。
二、认识“莫比乌斯圈”
(一)莫比乌斯圈的形成过程
师:要想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弄清莫比乌斯圈的形成,这就需要我们先回归到刚才变魔术用的那张纸条,一切都从这张小小的纸条说起。
1.一张纸条两个面,四条边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纸条,它有几个面,几条边?
生:(齐)两个面,四条边。
2.一张纸条两个面,两条边
师:一个正面,一个反面,上、下、左、右四条边。谁会变魔术,能把它变成有两条边,两个面的?
学情预设:学生能说出把纸条两边粘起来,这样就是两个面,两条边。
师:我看见很多同学都折好了,举起来,是不是做成这样的?
师:如果这个纸环里面有一只小蚂蚁,它想要爬到纸环的外面,得怎么爬?
生:越过纸环边缘翻过去,或者在纸环上打洞。
师:如果这只蚂蚁不经过纸环的边缘,也不打洞,它怎么才能从里面直接就爬到外面呢?
生1:把两个面变成一个面。
生2:做成黑板上的莫比乌斯圈。
师:那这个纸圈应该怎么做呢?
3.一张纸条一个面,一条边
学生动手试做,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做一个纸圈。把纸条拿在手中,捏着一端,再将另一端扭转180°,反面朝上,再上下重叠、对接、粘贴起来。
强调:一头不变,另一头拧180°,两头粘贴。
学生动手验证―教师指导验证方法―说说你的发现。
师:这是怎么做出来的?你们能做吗?同学之间可以
互相帮助。
师:好,请看,先把它做成一个普通的纸环,然后将一段翻转180度,再把它粘好。
师:刚才我说它只有一个面,我们一起来动手验证一下,用笔在纸圈中间画一条线,笔尖不离开纸面一直画一圈,你会有哪些发现?
生:又回来了
师:说明了什么?
生:它只有一个面。
师:我们用手指沿着纸圈的边走一圈,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它只有一条边。
【设计意图】有趣的问题能促使学生思考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问题层层深入,提高了思维含量。由“这张纸条几条边,几个面”到“谁能将这张纸条变成两条边,两个面”,再到“怎样变成一个面,让蚂蚁爬到外面”,问题一层一层深入,一个比一个更有难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莫比乌斯圈的成因
师:为什么从这个面就滑到了另外一个面呢?为什么两条边就变成了一条边呢?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教师总结:内侧面和外侧面相接,上面的边和下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