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实词详解
1.爱
“爱”繁体字写作“愛”,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夊”部,(ài)声。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
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字义例释】
①恩惠
例:古之遗爱也。(《左传》)
②疼爱,爱护
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喜欢,爱好
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④爱惜,珍惜
例: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⑤同情,怜惜
例:仁而爱人。(《高祖本纪》)
⑥羡慕,欣赏
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
⑦爱戴
例: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李将军列传》)
⑧吝啬,吝惜
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识记方法]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思,“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成语助记]
爱(同情)莫能助爱(喜爱)屋及乌爱(喜爱)不释手爱(喜爱)毛反裘
敬时爱日:指珍惜时间。出处:《吕氏春秋·上农》:“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爱毛反裘:为了怕裘衣上的毛受损害,把裘衣反穿起来。比喻不重视根本,轻重倒置。
【实词小故事】
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2.安
“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宀”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
风险。表示。
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字义例释】
①安稳,,稳固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活用)使……(安心)
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②平安,安全
例: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苏武传》)
③养生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④习惯,满足
例:安于现状、随遇而安
⑤安放,安置
例:安营扎寨
⑥安逸,安适
例: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
⑦怎么,哪里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识记方法]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安放”“养生”等义。
[成语助记]
居安(安稳)思危安(安生)身立命生于忧患,死于安(安适)乐安(安然,坦然)之若素安(平安)然无恙安(安居)土重迁安(安适)居乐业
安贫乐道: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形容为了信仰或理想,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
寝不安席:寝,睡觉; 不,不能 ;安,安于; 席,枕席。睡觉不能安于枕席,形容心事重重。
舍安就危:就,靠;舍弃安逸而去接近危险。指为某种目的,甘愿面临危险。
【实词小故事】
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3.被
“被”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皮声。表示被子
推导提示:“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字义例释】
①读bèi
a.表示被动
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被子(只在口语中使用)
例: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长亭送别》)
c.覆盖
例: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d.蒙受,遭受
例: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②读pī,同“披”
a.披散,散开
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b.披着,穿着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识记方法]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
“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成语助记]
被(穿)褐怀珠泽被(覆盖)后世被(穿)甲枕戈被(披散)发佯狂
扇枕温被:形容对父母十分尽心。汉朝时期,孝子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人们称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布被瓦器:布缝的被子,瓦制的器皿。形容生活检朴。
长枕大被:比喻兄弟友爱。出处,“玄宗为太子,尝制大衾长枕,将与诸王共之。”
被褐怀珠: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宝珠。比喻怀抱美才而深藏不漏或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出处:“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理解我的人甚少,以我为法则的人就难能可贵。这就好像圣人披着褐布的衣服,而怀揣宝玉,人们很难相信他怀里有宝贝一样。)【实词小故事】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4.倍
“倍”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亻),咅声(古音相近)。表示背向、背着。后引申为数量重叠(一倍)。
推导提示:“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字义例释】
①倍数
例: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②加倍,愈加,更加
例: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观刈麦》)
③同“背”
a.背向,背着
例:右倍山陵,前左水泽。(《淮阴侯列传》)
b.违背,违反
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识记方法]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与“背”意义同。
[成语助记]
事半功倍(加倍) 倍(加倍)道兼行弃义倍(背弃)信
倍道兼行:倍、兼,加倍;道,指行程。每天加倍行进,一天走两天的路程。形容加速疾行。出处:《孙子·军争》:“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
利市三倍:利市,利润;三倍,几倍。形容买卖得到的利润极多。
【实词小故事】
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5.鄙
“鄙”是形声字,小篆从“邑”部[即阝(在右边)],啚(bǐ)声。表示边境,边远偏僻的地方。
推导提示:“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字义例释】
①边邑,边境,边疆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②浅陋,庸俗
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看不起,轻视
例: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④轻贱
例: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⑤用在名词前,用以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例:鄙人、鄙心、鄙见
[识记方法]
“鄙”的本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成语助记]
贵远鄙(低贱)近鄙(轻视)夷不屑卑鄙(卑鄙)无耻
贵远鄙近:以为与当世相隔久远的就珍贵,相隔近的就低贱。同“贵远贱近”。
北鄙之音:指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亦作“北鄙之声”。
鄙吝复萌:鄙吝,庸俗;萌,发生。庸俗的念头又发生了。【出自】《后汉书·黄宪传》:“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复存于心。”
鄙夷不屑:指轻视;看不起。叶圣陶《倪焕之》九:“难得笑的平板的脸上却浮着鄙夷不屑的笑意。”
【实词小故事】
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120个文言实词详解2
杏坛苔花 2023-05-18 08:08 发表于安徽
6.兵
“兵”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斤”字,像古代一种斧形的武器;下边是“廾”字,像左右双手。合起来像双手拿着兵器。表示兵器。
推导提示:“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字义例释】
①兵器
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士兵,军队
例: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
③策略
例: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兵法·谋攻》)
④战争
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识记方法]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策略”“战略、战术”等义。
[成语助记]
兵(兵力)强马壮兵(兵器)戎相见哀兵(士兵)必胜按兵(军队)不动厉兵(兵器)秣马兵(战争)荒马乱兵(策略)无常势
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厉兵秣马: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厉:通“砺”,
磨。兵:兵器。秣:喂牲口。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实词小故事】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
7.本
鸿门宴故事“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木”字(像一棵树)下加一点,表示树木的根部。表示植物的根部。
推导提示:“本”是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字义例释】
①草木的根或茎干
例: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②根本,基础,根源
例: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屈原列传》)
③本来的,原来的
例: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④版本,稿本
例: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⑤推究,推原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五代史伶官传序》)
⑥原来,本来(副词)
例: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识记方法]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成语助记]
无本(树根)之木追本(根源)溯源舍本(事物的根本)逐末本(本来,原来)性难移变本(本来,原来)加厉
变本加厉:本,本来,原先;加,更加;厉,厉害,猛烈。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形容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正本清源:正,使之正,引申为整顿;本,树根,引申为根本;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源,水源,源头,清源: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拔本塞源:本,树根。源,水流的源头。拔掉树根,塞住水的源头。①比喻毁灭或背弃根本。
②也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实词小故事】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8.病
“病”是形声字,小篆从“疒”部,丙声。表示疾病。
推导提示:“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字义例释】
①重病
例: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陈情表》)
引申义:疲劳,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