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鸿门宴》是必修1第二单元的第三篇文言文,节选自《史记》。 它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和能力:
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过程和方法:
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项羽悲剧的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教学难点
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二张教学图片。
2、学生熟读课文,预习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自主阅读《史记》中的相关篇章《项羽之死》,收听屠洪刚的歌曲《霸王别姬》。
4、自己阅读时产生的问题在书上做标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疑问导入,激发兴趣
  秦王嬴政扫六合后,成为统一中国的始皇帝,雄视天下,风光一世。一次秦始皇出巡时,车马仪仗,威风八面,场面非常宏大。人们是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纷纷争相跑来观看。在这人中,有两个人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赞叹。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之!” (我可以取
代他)。另一个说:“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后来这两个人都成了历史中的风云人物,他们就是刘邦和项羽。
提起此二人,提起楚汉相争,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项羽:少年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扬名天下。刘邦: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而影从,发兵沛县。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样的两个英雄人物,为什么一个被围垓下,枭雄末路,悲歌别姬,最后自刎乌江。而另一个却能成就千秋霸业,建立大汉王朝呢?我相信等学习过这篇《鸿门宴》,大家就会到答案了。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气氛,由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史实引导学生思考人物性格决定人的命运的主题,紧扣教学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课文。
二、进步了解。
1、了解作者,知人论事鸿门宴故事
  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可参
照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发愤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一幅“陈涉起义”的教学图片
一幅“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209年爆发
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了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设计意图】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 鉴于学生已在初中接触了司马迁作品,本课由学生先行总结,教者最后明确和深化,讲析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人格特征。在陈涉、吴广起义和楚汉相争图片后,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创设课文学习情境。
三、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2、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生字:
飨(xiǎnɡ) 卮(zhī) 俎(zǔ) 玦(jué) 瞋(chēn) 杓(sháo) 戮(lù) 鲰(zōu) 跽(jì) 彘(zhì) 啖(dàn) 眦(zì)
异读字:沛公欲王关中(wàng) 道芷阳间行(jiàn)
通假字:①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②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③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④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⑥置之坐上(“坐”通“座”)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4、熟悉课文内容
(1).请几位同学分片断讲述鸿门宴的故事经过,给连环图画配说明文字,投影出下列连环图画: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以上画面,辨明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观察人物的举止神态;然后仔细钻研课文中的相关文字,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画面内容。
(2).然后请大家指出讲述是否有误,把错误之处纠正过来,把遗漏的重要情节补充出来
(3).请大家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各个情节
明确(多媒体显示)(开端) 无伤告密 范增献计
                  (发展) 项伯夜访 张良献计 刘项约婚 项伯游说
                  (高潮) 刘邦请罪 项王留饮 范增举玦 项庄舞剑 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
                  (结局) 刘邦逃席 张良留谢 无伤被诛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全文,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结合文中课下注释,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2.归纳本文使用率较高的几个重点词语的用法,如请、去、幸、谢、因、为。
3.出本文出现的实词活用和特殊句式。
【设计意图】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同时,学生在梳理故事情节时突出人物形象、情节进程和性格冲突,突出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疏通字词句段。
复习上节课内容,小组讨论后标注不懂的地方。每组选一个代表指出不懂的字词句,请别组的同学来解释。在此过程中如有学生解释错误或不懂的地方,教师加以订正解释。
借助课下的注释,疏通文意,将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可以同桌互相讨论,或者随时向老师提问,也可以写到黑板上来我们大家一起商量。
(1)第1自然段中应注意的重点词语、句子:
1.“军霸上”、“王关中” :军,驻扎;王,称王。名词用作动词。
2.沛公居山东时:在函谷关以东地区,古今异义。
3.范增说项羽曰:劝告
4.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
(2)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
1、无伤告密  2、亚父定计
(三)第2--5自然段中应注意的重点词语、句子:
  1.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友善)。形容词作动词用。
2.项伯乃夜驰 之沛公军:夜,名作状,在夜里;驰,骑马快奔;之,到,动词。
3.具告(之)以事:具 详细;应译为“以事具告之”,  “以事” 作状语后置;“之”代词,代“张良”,省略句。
4.为之奈何?:应译为“奈何为之”,为:对付;怎么对付这件事。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译为“替大王出这条计策的是谁”。 “为大王为此计者谁” , “者”语气助词。
6.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7.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
8.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交往;活,使……活,使动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