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影评
篇一:鸿门宴影评
    传奇就是传奇
    一看到电影的名字是《鸿门宴传奇》,我就知道自己要看的是部什么样的电影了,那就是重在“传奇”,“鸿门宴”不过是个马甲而已。看完电影,果然如此,电影就是用任务做“棋子”,以故事为棋盘,下一盘叫作“传奇”的棋局,电影表达的意思是要表达李仁港导演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而已,如果观众非要纠缠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和史实相符,那就太没意思了,也根本不在一个对话层面上。
    电影要谈的那个人生哲理是“选择”,刘邦选择了与项羽对抗,张良选择了为刘邦效力并与范增下了一盘很大的棋,貌似最牛的职业经理人韩信选择了刘邦这样的“主公”,老谋深算的范增选择了一种棋局叫“两败俱输”。同样,项羽选择的是感性,刘邦选择的是理性,这里也许没有对和错,他们都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刘邦与项羽的故事传了两千多年,鸿门宴的传说也传了两千多年,刘邦与项羽的对抗,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有个大致的轮廓,对于这一点,李仁港也没做过多的笔墨,总体上说,刘邦是理性的,
项羽是感性的。刘邦的理性让他笼络了不少人,包括张良、韩信,这在当时都是比较牛的“职业经理人”。刘邦收韩信的时候比较有意思,当时谈了不少,刘邦很需要韩信效力,这时候,韩信说,我是需要利益的,就是说事成之后要给我什么好处之类的。这时刘邦说,目前天下大乱,有三个人可以收拾这乱局,范增、张良,还有你韩信。这评价相当高了,韩信很受用。不过刘邦并没有光说虚的,又补上一句,该有的利益肯定给你,这整得韩信很激动,放弃项羽选择刘邦。至于之后是否真兑现,那就两说了,“兔死狗烹”嘛。相对来说,项羽的选择是感性的,特别是对虞姬的选择上。
    在电影大多数时间里,理性的选择占据了上风,包括刘邦、范增、张良等理性的人都出尽风头。感性者如项羽、韩信、樊哙,得到的都是如世俗所说的失败,比如项羽失去江山。但电影重点探讨的是更高层次的内容,霸王别姬的戏分比较重,但不单单是为了浪漫,而是为了展示霸王虽然失去了天下,却真真切切地体验了与虞姬的传世爱情、与范增的情同父子、与项庄的手足情深。理性如刘邦者貌似胜利,兔死狗烹杀掉了所有人,大家对他的印象却是一个恶人。
    电影把鸿门宴以一个棋局来展示,最后范增的那句话非常点题,“有一种棋局叫两败俱输”。这也有关选择,表面上看,足智多谋的范增和张良很强大,但最后都是失败者,刘邦称帝,项羽自刎,
鸿门宴故事看似分出胜负,其实也各有失败。两败俱输,对于刘邦项羽两大集团如是,人生亦如是。我认为,这是《鸿门宴传奇》最终要表达的内容。
    篇二:鸿门宴观后感
    鸿门宴观后感
    看了鸿门宴以后,我深有体会。
    本片以张良叙述这千古棋局为主要,向观众们把鸿门宴的始终展现出来,表达出众人因鸿门宴而改变命运的无奈,透过的虞姬一句“你知道赴宴的代价吗”道出命运的无情。本片以鸿门宴为矛盾中心,再现了历史上的楚汉战争,以及在战争中谋士的机谋较量和项羽与虞姬的凄美恋歌。
    本片的一大叙事特点在于设悬与释悬,通过悬念的设置引起观者的求知欲。神秘的老人为太傅及其学生讲述这场楚汉战争的故事,老人的身份是设下的第一个悬念,一直到最后揭示他是张良才算是释悬。本片便是张良的一场回忆录。如果说范增锦囊的悬念,内容是兔死狗烹的开端。那么虞姬的那句:“这赴宴的代价你知道吗?”的设置悬念,则是揭示全篇的猜忌。
这个代价在本片最 后由垂垂老矣的刘邦来释悬,这赴宴的代价,就是你失去能力去相信任何人。而本片的最大悬念是范增与张良的最后一盘棋的结果,最后历史诠释了这结果——两败俱伤。历代君主与帝王内心最大的敌人就是猜忌,位高权重,时时刻刻提防别人觊觎自己的位子,内心的多疑使身边的朋友一个一个的离去,只剩下孤寂,没有了敌人与朋友的人生也就没有那么可以留恋的乐趣。
    整部电影人物鲜明,诸多人物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项羽的霸气,刘邦的深沉,范增的算计,张良
    的韬略,韩信的急功近利,樊哙的粗鲁直爽,虞姬的柔情似水,及诸多死士的苍凉壮烈。
    我从这里知道了,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也不要轻易听取别人的话,更不要多疑自己的朋友。
    篇三:鸿门宴影评1
    鸿门宴影评
    项羽一生做了许多傻事,独独在鸿门宴中将其描写得尤其栩栩如生。且不说这破绽百出的《项羽本纪》是否叙述了史实,从寥寥几笔便可看出这“阴险狡诈”的刘邦是如何击败“万夫莫当”的项羽的。
    项羽从不能被称为是个出的政治家。他那直冲云霄却缺乏理智的豪气注定了他只能成为豪杰而非枭雄。
    张良得到项羽要攻打的情报后急急忙忙去报告刘邦。刘邦自然是十分慌乱,手足无措,反反复复地问“为之奈何?”但当张良问是谁献此计时,才发现刘邦从未糊涂,急中骂语“鲰生说我”未道姓名,却道出刘邦的政治警觉,城府之深。而当项羽与刘邦会面后,未等对方发问,就急急供出自己的卧底“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令读者也不禁为之一惊,西楚霸王说话竟是如此不经大脑思考!  这,是项羽的第一场败仗。
    刘邦的言语也总是可以满足项羽的虚荣心,一句“岂敢反乎”明明平等关系上却以君待项羽而以臣自待,让项羽好不欢心。见了面刘邦第一句话便是“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一合来说,化异为同,妙着项羽心窝,本是自己人啊!此时项羽被范增挑起的杀心逐渐暗淡,席上就算亚父多次暗示也只是“默然不应”,此时项羽的一大性格弱点“重义而不重理”暴露无遗。
    亚父所说“君王为人不忍”或许有些道理,但结合了项羽种种屠城与坑杀降兵的行为似乎只是生硬的辩解。项羽这一场仗败就败于太过天真,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却仍执迷不悟地崇尚“大义”。
    《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无端将鸿门宴的坐次描写得一清二楚,心存疑惑许久,查阅资料才发现“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尊贵的位置,而刘邦的坐次仅仅排在“张良。。。侍”之前。刘邦可谓是卑抑之至,而项羽自己挑了上上位,享受凌人之上的快感而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第三场败仗便是项羽在为人处世上的败。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他的部下韩信、陈平、黥布等纷纷反叛,并成为霸王称霸路上最大的障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鸿门宴中最扣人心弦的一段。而在这一段,项羽的表现却差强人意。项羽先前不肯杀刘邦,想必也不愿他死,然而在看到项庄如此意图明显的舞剑时却仍无动于衷。“项伯亦拔剑起舞”紧接其后,刘邦也应该是心中慌乱不已而表面镇定自若。几本书上都将这段描写成“四个明白人陪一个糊涂人的宴席”,然而仔细想想,项羽位极君王,不可能一点异样都没有看出,他或许在犹豫,或许在挣扎,然而始终表现为麻木,坐看了一场好戏。此刻他也应该醒悟到为何项伯处处护着刘邦,偏偏,天真可爱的西楚霸王就是没有想到。
同样是多多少少背叛了主子,刘邦一回营就“立诛曹无伤”,其政治警觉的差异使人不禁为霸王扼腕叹息。
    项王以他的天真信义撞上刘邦的成熟老练,以他的优柔寡断撞上刘邦的老辣狠毒。第四场不见血的败仗注定了鸿门宴的失败,失去了除掉对手的最好时机,也失去了西楚霸王的天下!
    如果没有这场鸿门宴的闹剧,假如项羽改变一个主意,或许就不会有自刎乌江的悲剧。但项羽的性格和政治手段注定要使天下落入刘氏家族的手中。再为项王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