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文言知识点梳理
一、词汇
鸿门宴故事
1.鸿门:指的是鸿沟门口,是项羽与刘邦的决战之地。
2.愿意:表示心甘情愿,自愿请求。
3.叱吒:指威风凛凛地大声呵斥。
4.赟:指头发软弱,毫无力量。
5.势:指权势、势力。
6.智囊:指智慧过人的谋士。
7.鄙人:表示自己谦虚之辞。
8.请安:表示问候、敬意。
9.子侄:指的是外甥。
10.烦恼:指忧愁烦闷之意。
二、语法
1.引用句式:文中出现了许多引用句式,如“叱之曰”、“曰”等,用来引述他人的话语,显示对话情景。
2.虚衔:文中多次出现“叱以兵,有若御于TM莒”,“让食而馆肉”,“请杀之”等句式,其中“以”、“而”、“杀之”都是虚衔,用来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或人物
3.使役句式:文中出现了多个使役句式,如“使老夫主之”、“使子侄”等,表示命令、使役、请求等。
三、修辞手法
1.比喻:文中多次使用比喻手法,如“愿意出头望江,无如子侄者也”、“鄙人才吃了张良的三天鱼就能识出他来!”等,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来形象地描述人物和情景。
2.排比:文中使用了排比手法,如“主仆在,上下听,各断事”、“扬铃收锁,拊心泣下,熨然
有悔意。命左右辞让,遂各安宫馆,无直道者。”等,通过列举一系列并列的词语或短语,增加语气的力量和韵律感。
3.反问:文中多次使用反问手法,如“子房生,吾欲杀之,子侄何以后我?”、“我有子你有甥,我杀你而奈何?”等,通过反问来表达强烈的感情和表示决心。
四、文化背景
1.项羽与刘邦:项羽与刘邦是战国时期的两位名将,分别代表了楚汉两个强国的势力。鸿门宴是两位将领之间的一次重要决战,也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
2.鸿沟:鸿门宴取名自鸿沟,意为两军之间的隔阂或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战国时期,楚汉两军对峙于鸿沟之间,彼此之间的敌意非常深。鸿门宴则是刘邦突破鸿沟的重要一役。
3.刘邦与项羽的智谋较量:鸿门宴是刘邦与项羽的一次智谋较量。刘邦通过诡计,使项羽陷入困境,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一事件显示了刘邦的智慧过人,也说明战争胜负并非仅凭武力,智谋在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君臣关系的变化:鸿门宴的故事中,刘邦通过诡计降服项羽,从而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刘邦成为了最终的胜者,而项羽则失去了崇高的地位,最终以自尽告终。
综上所述,《鸿门宴》以其精彩的情节、狡猾的计谋和智慧过人的主人公,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部广为流传的文言作品。通过学习《鸿门宴》,可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中国历史背景和古代人物的故事,拓宽了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