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在《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中说:8岁的时候“我”绞尽脑汁要把结尾改得皆大欢喜,18岁的时候“我”从中读到了爱情,28岁的时候“我”开始担心人鱼公主的家人,38岁的时候“我”开始思考它的写作技巧,48岁的时候“我”认为人鱼公主是在严峻的考验中锻造高贵的灵魂……同一本书籍,同一位读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却收获了不同的认识和体会,原因何在?一方面是由于阅读者在不同年龄段的思想观念、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的变化,另一方面也缘于文本自身的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让文本具备了解读的多元性,使读者的阅读鉴赏有了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
我由此想到了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解读。自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的课堂就开始关注学生阅读个性的张扬,倡导并鼓励“多元解读”,这与过去阅读教学中一切由教师说了算的教法相比,诚然是不容置疑的进步。但是,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
验”的过分珍视,却往往导致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或误解。这必然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本文试图探索阅读教学中实现文本多元解读的有效策略,引领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误区中突围,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开启智慧,张扬个性,塑造大写的“人”。
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做好以下三个“一”。
一、构建一个平台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要素。具体到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待学生要做到:“微笑”、“点头”、“专心听他讲”。“微笑”,表示友好、亲密,是“我喜欢你”;“点头”表示赞许与接纳,使学生勇气倍增,积极思考;“专心听他讲”,体现着教师对学生意见的重视与尊重。
2、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曾听过一位同行上《宋定伯捉鬼》,他让学生集体讨论文章主题。学生的观点大体一致,然而有一个学生却举手发言:“文中的鬼,笨头笨脑,自始自终没有一丝一毫加害宋定伯的意思,宋定伯说什么他都信,是很老实巴交的呀!倒是宋定伯,从一开始就打定了要捉鬼卖鬼的主意,一路上使尽了欺诈的手段……”老师当即肯定了学生敢于思考的品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个意见确实与众不同,它和我们原来的想法比,哪个更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在和谐美好的氛围中继续深入。
3、要引导学生能倾听、接纳和包容他人的观点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间互帮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力量来主动获取知识,这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接纳、包容他人观点,不能以我为尊,而要兼收并蓄;不能排斥,而要理解、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实践证明:只有营造起了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才有课堂上师生间情与情的相融、心与心的相通,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养分”。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
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文本多元解读才能得以真正开展。
二、准一个切入口
亚里士多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阅读教学的支点即读者与文本对话的切入口——文本中最重要、最敏感、最关键的问题。只有准了文本对话切入口,才能高屋建瓴,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文本,形成对话,实现有效的多元解读。毕淑敏作品
1、以文章题目为切入口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了标题,也就意味着抓住了文章之神。笔者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就根据题目设问: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亲近的朋友,你听过它的哪些语言?以这一主问题导入文章的学习,引发学生对物候现象的感性认知,同时又激起课文阅读的兴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