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高雅的艺术作品,凝重而丰厚,能叩击人的心灵,开阔人的心胸与眼界,提升人的文化品位……但往往不易被大众所接受。
通俗的艺术作品,自由而随性,能够让人纾解压力,放松身心……但也常常因为缺乏深度,易遭淘汰,难成永恒。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此为昨天( 12毕淑敏作品月25日)早上进行的汕头一模作文题目。在命题形式上与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保持一致,均为材料引写作范围的新材料作文。
材料由两段以对比的形式组成的文字构成,104字,表述简洁没有阅读障碍,结构层次及内容表述与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高度一致,材料内容紧紧围绕高雅的艺术作品与通俗的艺术作品展开,此为材料的限制性,然后在明确的写作范围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些引导考生思考的角度,体现了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即限制性与开放性的平衡。重在考查考生对高雅的艺术作品
与通俗的艺术作品这一具体问题的分析说理能力。
我们不妨对材料内容进行解读。
第一段围绕高雅的艺术作品展开,列举了高雅的艺术作品的特点及作用。特点是凝重而丰厚,与第二段的自由而随性对比可知,此处的凝重应指创造态度,这往往让我们想到诸如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呕心沥血,或者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著作《红楼梦》的严谨苛刻。创造的过程往往心与血的交织,凝重如此。丰厚应指其内涵,丰富而厚重,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作品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或者通过作品呈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众生百态,囊括其中。凝重而厚实应该是大部分高雅的艺术作品所具备的特点,但不是唯一。而后主要从三个角度呈现了高雅的艺术作品的作用,一是心灵,二是眼界,三是文化品位,省略号的存在延伸了作用的范围,思想懒惰的考生或许会从中直接截取,把材料中提及的高雅的艺术作品的作用作为文中的观点,这未尝不可,但人言亦云,且立意趋同,难以出彩。与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命题一样,在列举了种种积极意义之后,以一个字引导考生展开对高雅的艺术作品的辩证思考,往往不易被大众所接受表述严谨,此种对高雅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代表了一部分的不同
看法,就如阳春白雪,在一般人看来,高雅往往就与高深相关,远在云端,匍匐于地的人因为可望而不可即往往也就心生畏惧,此种现象的产生既和高雅艺术的内容有关,也和众人的心态有关,换言之,高雅的艺术作品也应接地气,而作为大众,也应有吟咏高雅的志趣。
第二段围绕通俗的艺术作品展开,同样列举了通俗的艺术作品的特点及作用,在形式上与第一段关于高雅的艺术作品的表述形成明显的对比。其用意无疑是通过对比拓宽考生对高雅的艺术作品与通俗的艺术作品认识的广度与深度,也是命题思辨彩的重要体现。自由而随性侧重特点,自由地表达,随性地创造,无需过度关注技巧、篇幅的问题,也无需刻意追求深刻,想写就想,想唱就唱,而当下开放的网络平台无疑为通俗的艺术作品的表达提供了绝佳的平台,网络文学、微电影等草根艺术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艺术的门槛不再高不可攀,因为来自草根,因为通俗易懂,更为普罗大众所接受。而后列举的两个主要作用纾解压力和放松身心也较为容易理解,但要意识到这两个作用主要是从满足人的当前需求的,同时从作用出发,我们也可以推知当下通俗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两个原因,一是生活压力过大,二是身心疲惫,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原因,换言之,材料提供的通俗的艺术作品的两个作用其实也只是一个作用,因为纾解压力和放松身心其实是有所关联的。同样的,一个字,语意发生转折,突出了通俗的艺术作品的不足,缺乏深度、易于淘汰
、难成永恒。这固然是部分通俗的艺术作品的不足与真实情况,但是要注意,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提供的往往不是一个既定的是非判断,仅是陈述情况、提供看法,而考生是否认同此种事实与看法,则是不确定的,换言之,考生可支持肯定,也可反对否定,而一篇作文,思想的闪光点往往就体现于此,是否所有的通俗艺术作品都缺乏深度、易于淘汰、难成永恒呢?未必。例如被置于高雅艺术殿堂的《诗经》,内容主要由风、雅、颂组成,而其中的风即为国风,实质就是当时的民歌民谣,依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民歌民谣不都是通俗的艺术作品吗?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在也都被尊称为高雅的艺术作品,但事实上宋词也是来自民间,而且其特点就是俚俗粗鄙,作者和演唱者大多是下层乐工和歌妓,换言之其实也是通俗的艺术作品,但现在也被尊称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属于高雅艺术之列,除此之外,元曲和明清小说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轨迹。所以通俗和缺乏深度、易于淘汰、难成永恒并非是必然关系,通俗与高雅也并非是完全割裂、相对而立的。考生如能意识到这一点,思想认识也就有深度了。
综上所述,本次汕头一模作文命题不管是形式和内容都清晰明了,不存在阅读障碍。在高雅的艺术作品和通俗的艺术作品这一限制范围内提供了多角度的立意方向,且具有较强的思辨彩,能检测出不同层次考生的思维水平。
当然,艺术的话题或许与学生有一定的隔阂,但这不是命题的问题,而是考生的视野问题,因为,本题的现实感还是相当强烈的。2014101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提出尊重和遵循民族审美标准艺术标准高于商业标准等主张,再结合近几年神曲的是是非非、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发展等现实,不难发现,艺术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关键在于考生是否关注并思考过这些现象,而对现实、社会、时代的关注与思考恰恰是当下高考作文的命题的重点,而对一个具体的现象、问题的分析思考能力依然是2015年高考作文的备考重点。
 
文化作品的俗与雅
 
①“华枝春满,天心地圆。”弘一法师如是说,若在文学作品领域只有一脉华枝,那春天岂非孤寂?在文学作品(偷换概念)这个圆月中,只剩一钩残月,那夜晚岂非暗淡?所以说,在文化作品的领域中,高雅与通俗并不构成对立面(“对立面”指处于矛盾统一体中的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用于此处不妥,可以改为“高雅与通俗并不矛盾”),两者都有其优缺点,(它们)是一种互补互动(互动一词,用得不妥)的关系。
②叩击心灵,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应为“艺术品位”)的往往是高雅的艺术作品。何谓高雅?所谓高雅,就是创作者在创作时往往有着一定模式与深奥的不与世俗的好见解(此处对“高雅”作出的解释不能真正深入该词的本质。“高雅”指高尚风雅,说“创作时有一定模式和深奥的不与世俗的好见解”,这样的阐释是有误的),能带给人极大的心灵震撼。就拿《管锥编》来说,它是杨绛老人(此处例证张冠李戴,《管锥篇》应是钱钟书的杂文集)用漫漫时间刻(写)出来的巨作(《管锥篇》算不得巨作,此处大词小用,“作品”即可),给予人们内心的启迪与思考。但这种启迪(仅)限于少数读得懂的读者,大多数读者对这种深奥的见解表示无法理解。这也使得这部被冠以高雅的艺术之作的作品终究难以面向大众。甚至有人称之为文化作品的“败笔”。可见,高雅的作品虽凝重丰厚,却不易被人们所接受。
③但也不乏有一些高雅而又令人有阅读兴趣的优秀之作。例如一直历久弥新的唐诗,直到今天还被人吟诵在口。它有固定的格式因而颇为难懂(此处常识性错误,唐诗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只有近体诗才有严格的固定格律,但是格律是对创作者提出的要求,一般而言,大众之所以读不懂唐诗,主要是诗中词句的炼字,运用的典故,写作的背景等原因),但却可以使人在阅读时联想诗人此时的处境。甚至着装,是长袖飘舞?抑或是佩环叮咚?
④(那些)自由随性,能使人放松身心的(艺术作品)就是通俗的艺术作品了。何谓通俗?所谓通俗,就是创作者在文化创作中不被外在条件的制约,多的是真性情的直接挥洒。就如宋词般的灵活多变。它通俗易懂,因此人们阅读兴趣更浓厚。阅读宋词,可领略多重美妙。“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是少女的娇羞。“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是壮士的豪迈。(此处的举例在构思和表述上欠缺严谨性。作为宋词而言,虽然在出现于发展的时候,确实是一种民间俚语的形式,但是到了今天,宋词早已被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典雅之作。)相比宋词,元曲就更为通俗灵活了。因此,明清时期的文化趋势也向世俗延伸。(这个结论没有紧扣“通俗的艺术作品”来写。)
⑤然而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通俗的文化作品被商业利益蒙蔽了不少,使原本通俗自由的艺术作品更为缺乏深度,难登大雅之堂。
因此,无论是高雅的还是通俗的艺术作品,都是一定历史背景的产物(上文并未扣紧“历史背景”来谈,此处的说法过于唐突,也不能概括二者的共同点。)。我们要辩清两者的优缺点,择善二(而)从之。而不能局限于特定的文化框内。冰心曾说:“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就小了。”说的正是此理。(冰心的这句话说的是人不能困囿于狭小的视野,而看不到广阔的天地。用在面对艺术作品要择善而从这一结论上,并不恰切。作文,并不能为引用而引用。)
⑦让高雅的艺术作品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让通俗的艺术作品带给我们轻松愉悦!让高雅的与通俗的艺术之作共同创就时代的浓(辉煌) 
 
材料范围是“艺术作品”,而题目却是“文化作品”,显然偷换了概念。
开篇引弘一法师的语录,意在表明艺术作品应该百花齐放,并由此引出中心论点。
 
第二段先解释“高雅”的含义,然后举例说明高雅的艺术作品虽凝重丰厚,却不易被人们接受。只是此处在举例论证的过程中,一是例子举得不恰当,二是没能很好分析出大众“读不懂”“高雅之作”的原因。
 
第三段以唐诗为例,说明高雅的艺术作品也有能让人接受的作品,以达到论述严谨,看法辩证的效果,但是却言不达意。
第四段在结构上照应第二段,仍然从解释“通俗”的含义入手,举例说明通俗的艺术作品通俗易懂。这种结构模式使得全文层次井然,结构清晰,值得借鉴。
 
第五段指出通俗艺术作品的不足,但把其缺乏深度归于“商业利益”的“蒙蔽”,似乎过于简单。
六、七两段做出总结,提出了对于艺术作品的解决之道,并以召唤作为全文的收束,显得水到渠成。
 
总评:
本文对艺术作品的通俗与高雅作出辩证的看法,观点明确,结构清晰,内容较充实,能做到前后照应,但论据运用不够准确,阐述分析不够全面,语言表达欠娴熟。
优秀例文
高雅与通俗
毕淑敏曾说过:生命之高下并不在于绵长或短暂,而在于丰美和深邃。以命之长短来衡量生命的意义,确实庸俗。若用高雅与通俗来衡量一部作品的好坏,却是无知的。在我看来,能读出点味道的就是高雅的,与形式无关。
以俗写雅,大有人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伟大人物白居易,用他的笔杆子写出了盛世,道出了衰败;他的诗通俗易懂,但凡读过几首诗词的人都能看懂他的诗。你说他高雅吧,他的诗中却无宝石点缀;你说他通俗吧,他却写出了大半个世纪,写出了百姓疾苦,诗中散发出高雅
的淡香。以通俗之词道出高雅之意,这就是雅。能让不少文人学者奉为圭臬,让诗人墨客引为至交,让历史学家研究唐宋沧桑的诗,就是高雅。通俗的作品,能让人尝出高雅之味,品出高雅之精髓。
然而,高雅的作品想写得人人都“通俗易懂”,却未必行得通。曹雪芹的那句“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真真说出了不少读者的心声啊。初涉《红楼梦》,只觉得人名还未记清,故事已发展到高潮。或许吾辈皆浅陋,但不要忘记,现代城市水泥林场里的,可都是些“浅陋”的人啊。白居易的诗他们或许能哼上一两句,但让他们说出“黛玉葬花”这句,可真谓难如登天。现代社会有过一般的人是普通知识水平分子,让这些人来读懂被社会学家们作为解释明清社会关系的“百科全书”的红楼梦,简直是天方夜谭。《红楼梦》不仅高雅,而且高深,高深得让人望而却步。一步作品的成功,不在于他写得有多高雅,或多通俗,能让人读懂,爱读,想读,才是高雅,能读出点味道,那就是雅。
繁华逝,铅华尽,能存留的,能摘取明珠享誉世界的就是高雅。莫言来自乡村,他的文字自然带上了点俗气。可他的作品不但不“通俗”,还被认作“高雅”之作。因为他写出了实实在在的中国农村风味,展现土地力量。摘取诺贝尔奖时,他的言谈如旧,却不自觉地带出了那么点“
雅”,所以说,雅俗之作,不在言谈文字,而在于所写之物是否让人读懂,让人读出味道。
我很喜欢七堇年,她是个网络作家,然而她犀利的文字却能透人心扉,让你看到文学的“雅”;我也很喜欢七七,她那通俗文字拍出的电视剧,在南非播放,把中国的“雅”送到世界另一个角落。
我们无法分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但我们能看明白自己的心。读一部文艺作品,不一定要是出自名家,只要你能从中领略不一样的风光景象,在恍惚后大彻大悟,那么这部作品就值得你回味,因为在你认知里,它就是“高雅”的化身,能读出点味道的,就是“高雅”。
 
适当感受高雅艺术作品的魅力
从古到今,高雅的艺术作品与通俗的艺术作品似乎总是水火不容。高雅的作品是阳春白雪,厚重深沉,能给人精神的洗涤与身心的净化;通俗的作品易于被大众接受,却往往只是“快餐式”的文化享受,难以给人长久的精神滋养。面对高雅与通俗之争,愚以为,在感受一定的通俗作品的同时,不妨适当感受经典,与高雅使精神得到升华。
通俗的作品固然有其受人欢迎的地方,它的碎片化与功利化,能满足人们短暂的精神需求,然而,在它发挥了自己的功用之后,便往往为人们所淘汰,变得一无是处了。像如今的商业化时代,电影本来是贵族们才能享受到的高雅文化享受,但自从第一部商业电影问世,品味高雅文化的权力下移,普通大众在五花八门、类型多样的电影中各取所需,电影的内容变得功利化、通俗化,人们看电影也不是为了得到精神滋养、灵魂的升华,二仅仅是为了在忙碌的、为名利奔走的生活中得到暂时的休憩,抑或是给自己空虚的精神注入一点活力。因此,人们不厌其烦地追求看这种快餐式的文化享受,也成就了通俗作品的价值。
然而,高雅艺术作品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尽管大多数读者对于《百年孤独》、《红与黑》这类厚重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死活读不下去”,它们还是应该成为我们的阅读选择和文化追求。因为推究原因,读不下去是因为大多数人的阅历不够,审美品位仍有待提高。同时,人们的功利心太强,远远盖过了纯粹的“因为热爱阅读而阅读”,与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存有隔阂,不能了解它们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超越时空的意义。如果我们想要提升自己的文化品味,而不致于被商业的气息熏染,我们不能抛弃高雅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