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
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钱塘湖春行原文
二、填空题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juàn dài(    ),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
(2)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zhēn zhuó(    )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3)还没等观众从yǎn huā liáo luàn( )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
(4)有时候我整天用差不多和我一般高的铁条,搅动一大堆沸腾着的东西。到了晚上,简直是jīn pí lì jìn(    )。
三、选择题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几场潇潇的春雨后,山青了,水绿了,山下那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愈发鲜腴起来。
B.愿我们每个人能多读几本书,沉心静气;那样,这个社会就会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
C.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就会不由自
主谦逊和聚精会神。
D.微博上,不同体表现出的特征各异:“70后”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80后”
从不袖手旁观,参与度较高;“90后”则基本上是娱乐。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购之所以让那么多网友着迷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下单后输入账号密码时基本没有感觉到是在花钱。(删去“的重要原因”)
B.历代不少石碑为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书法大家真迹的集中场所。(把“名家撰写”移到“历代不少”后,删去“为”)
C.自共享单车在高州运营以来,因外观时尚、轻便易行、收费廉价、随借随还等优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删掉“自”)
D.“中华文化高州行”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冼太故里锦绣高州”为主题,举办了文化讲坛、书画精品联展等。(句末加“的活动”)
六、课外阅读
10.文章最后一段“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孟子向王陈述了什么?请根据原文概括回答。
他陈述的目的又是什么?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与西方博物学以自然物(即动、植、矿、生理)为对象不同,在中国博物传统中,从《博物志》到近代,“博物”概念的外延逐渐从无所不包具化为“天物”(自然物)
与“器物”(人造物)。无论是儒家“多识之学”及“尔雅”系统的名物考据和知识传统,还是明代文人私人空间中的长物、清供实践和书写等,人造物都与自然物享有平等的地位,如金石等承载了一定历史信息的人造物,甚至具有更高地位。
②博物学对象差异的背后,是中西方不同的宇宙观与物观。西方博物学的根基是神学,而中国博物传统则以历史崇尚、经史之学、文人审美等为内在动力,具有更强的社会性。社会性极强的中国博物传统大致可分梳为两条脉络,一是以儒士为主体的知识传承和学术活动,二是以文人为主体的实践、审美和书写活动。这两条脉络在近现代都作为新文化或隐或现的重要资源被继承和转化。尽管在新文化和大众文化语境中,由于学科和趣味的转变,这两条脉络均成为潜流,并不占据中心位置,但一直保持着旺盛的
生命力与开放性。
③首先,就儒家脉络而言,以孔子“多识”之学为基础,衍生出了《尔雅》一脉的训诂之学和名物研究;同时,基于金石碑刻等文物发展出了金石之学。与西方博物学不同,中国博物传统多以文本而非实物为载体,指向知识的传承和学术研究,而非物质的占有与利用。到了清代,其中多个门类自然走上了专业学术的道路。更值得关注的是,儒家博物传统不仅局限于知识层面,更与革命实践息息相关。晚清民初,儒家博物文化的重要内核是国族历史记忆和情感的传承延续。章太炎、鲁迅等人都认为文物、乡邦文献等是民族情感绵延不绝的物质载体,其中有“国魂”存焉。
④其次,文人博物传统主要以收藏、赏鉴以及审美等活动为主,对象则往往是与读书人的知识及审美活动关系密切的“长物”“清供”“名物”等。文人博物传统是从宋代开始的,到晚明则蔚为大观。集中涌现出大批博物闲赏类著作。原本属于精英文化的文人博物,因与商业相纠葛而下移,但是,中国博物传统并未消失,而是回到了以审美趣味、收藏实践等为基础的边缘位置,成为一条未曾中断的文明潜流。
⑤儒家博物传统背后是学术和政治的紧密联系,这一点在晚清民初建构民族国家背
景下体现得尤为明显。譬如,当时金石等文物作为中华文明和历史之“魂”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重视,他们试图用这些承载了历史厚度和美学的古典美术资源唤醒国人的爱国爱乡之情,以及见贤思齐的奋进心。鲁迅曾经感慨,日本只是从中国美术图案中学习了一鳞一爪,便让西方人觉得代表了东方美学。因
此,只有发掘、转化中国精英文化中真正有价值的审美资源,才能够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方面做出成绩。而文人博物传统更多是作为日常生活、学科基础等文化心理资源受到重视。晚清民初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要求重新建构生活方式和规则,传统精英文化内部的博物文化,遂成为新文化人援引的资源。博物传统在实践层面联系着社会性的日常生活。他们在个体合理生活的维度上,对于闻香、喝茶、书房等中国传统文人趣味持赞同和倡导态度,将之视为能够取代“礼”并指导现代人生活的资源。
⑥诸现代思想人物对博物传统两条脉络的转化,今天看来依旧有很强的启发性。发掘中国博物传统,其本质是发掘中国精英文化传统中有价值的资源。如果说西方博物学试图接续的是去人类中心主义的“后人类”问题脉络,那么发掘中国博物传统则有些差别。后者不仅为重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资源,更重要的是以人类生活为中心重构人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
(王芳《中国博物传统的历史脉络和当下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08
日)材料二:
①西方博物学家,其认知自然的动机在于发现自然,并且将自然物放到“存在之链”上的正确位置。如此,西方人对自然物的发现首先当然是越多越好。其次,对秘密的探索需要、对排列次序的要求,还使得他们非得将自然物仔细地研究一番。在西方博物的观念之下,发现、了解自然之后,就是利用和改造自然,让自然为自己服务,为扩张服务,最后是对自然的征服。因此我认为,这种建立在机械自然观以
及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上的西方博物学是不合时宜的。
②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几乎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发形成的博物传统,中国也不例外。在流传至今的文献里,“博物”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中,再结合自《诗经》开始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儒家传统,晋代张华《博物志》开启的博物类著述传统,以及成果蔚为大观的本草学、天文学等等,可以看出,“博物”一词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概念。在西学东渐之前,中国博物传统有很强的独立性,呈现出一种与西方博物学迥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节选自詹琰、胡宇齐《宋画:认知自然和君子修养》,《中华读书报》,2015年12月0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