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歌词是一种从属于相声的曲艺形式,约形成于清代初叶,从北京的民间小曲演变而来,在京、津、冀广为流传。
20世纪20年代就有艺人在露天(明地)演唱,20世纪30年代较为流行,后来逐渐被埋没。它一直被作为相声的四门基本功之一,也是相声艺人招揽观众的主要手段之一。
北京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的日期
作为相声四门功课“说、学、逗、唱”中“唱”的重要组成,太平歌词与常用作“垫头”的开场小曲不同,既可融入相声段子中,也可以独立演出。
1 发展渊源
2 名称由来
美容女性网3 演唱形式
4 艺术特点
5 唱词内容
6 代表人物
7 代表曲目
8 传承发展
发展渊源
太平歌词约形成于清代初叶,流行于北京城区、郊区。张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桥》中说:“太平歌词演唱者,手持木(按:应是“竹”)板两块,用指合拍,词句多为警世规善的词句,歌韵多婉转。”该书又说:“据该行老辈人云:太平歌词之名,顺治年间已有之,故宫岔曲中,已有太平歌词之名称……”太平歌词后被相声艺人引入“唱”活,相声在明地演出时,于正式开演前或演出中加演。演唱时手持竹板两块,敲打出轻音、重音和连环点作为伴奏,竹板习惯称为“手玉子”。
20世纪20年代,相声演员汪兆麟、吉评三带着吉评三的女儿吉文贞(艺名荷花女)到上海“大世界”去演出,汪兆麟在太平歌词的曲调上进行创新,每四句一反复,字字上韵,比旧调婉转动听,连演一个月,并灌制《劝人方》、《三婿上寿》等唱片,扩大了太平歌词的
影响。
汪兆麟自己能写词创腔,勇于革新。他受到天津进步戏剧家王钟声等的影响,经常根据时事新闻,即兴编成太平歌词演唱。如歌颂鉴湖女侠秋瑾的《女士英豪》、针砭张勋复辟的《黄粱梦》及《灯下劝夫》等。其他经营演唱的曲目还有宣扬乐天知命思想的《劝人方》及《劝世拆字》《戒拴娃娃》等;演述历史和民间传说的《太公卖面》《秦琼观阵》《韩信算卦》《阴魂阵》《小上寿》《三顾茅庐》《打黄狼》等,对趣味低级的《夫戏小姨》则久已放弃演唱。
服装设计手稿图20世纪30年代末,演唱新词太平歌词的相声演员有常连安、秦佩贤、袁佩楼、张杰尧等。那时,侯宝林曾在北京西单商场的相声地场上向张杰尧学唱过太平歌词。侯宝林嗓音清脆嘹亮,进一步在唱腔上又有所创新,演唱别具一格,特点是圆润嘹亮、委婉跌宕、韵味浓郁。
20世纪40年代后,该形式罕有演唱。
百度硬盘搜索1950年中央广播说唱团创作、演出新曲目《刘老汉过年》,并配以管弦乐器伴奏,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20世纪50年代初亦有关金凤编演的《刘胡兰》新曲目。
名称由来
太平歌词是用两片竹板伴唱的一种间北京民间小曲,是从莲花落的曲调演变成的。金受申在《北京风俗曲》中指出:“莲花落和什不闲腔调相同,实有分别,一个人手敲竹板唱的为莲花落。几个人分唱、加插科打诨的为什不闲,又名拆唱莲花落,有时,还可以加锣鼓。”相传,清末慈禧太后经常宣召民间艺人进宫去演唱,有一次莲花落艺人赵星垣(艺名抓髻赵)进宫去演莲花落,慈禧听后太为夸赞,说:“他唱的是文武忠勇孝贤良,颂扬的是国泰民安。”遂赐名叫“太平歌词”。并召成喜、来喜等人到宫里任专职教习,教太监们演唱。传到官外以后,艺人们也沿用了这一名称。
演唱形式
对联哪边是上联太平歌词的伴奏乐器“玉子”
太平歌词的伴奏乐器“玉子”
相声演员在开场前招揽观众或中间加演时都演唱太平歌词,他们演唱时。把两片竹板夹在右手上,运用手指、腕子的变化,发出轻重和连环点来,作为伴奏。演员们称这两块竹板为“手玉子”。1980年陈柳德等在《御赐和玉子》一文中指出:因为慈禧赏给过进宫演唱的相声演员恩绪一付竹板,人们就称竹板为御赐,“玉子”是“御赐”的讹音。这种说法只能作为参考。[5]
太平歌词撂地演出时代,有三种演唱形式:
第一种是一个人半蹲着,边撒字边唱,如《十个字》;
北京北京歌词
第二种是一个人站着独唱,汪兆麟演唱的曲日,都是独唱。
第三种是两个人对口唱,大多是在地场上演唱整段曲目以后,为了再多向观众要些钱而加演的小段儿,有《一文钱》、《世态炎凉》、《文王卦》等。
艺术特点
太平歌词用北京方言演唱,演唱者手持玉子,节奏上分为“一语一打”、“一语双打”和“流水板”等,每段曲目一韵到底,唱法开头甩腔、中间适当加以俏口、托腔以及流水板唱法。
太平歌词取材广泛,反映生活迅速,其曲调简单、短小精悍、易学易演、便于传唱,艺术表现力强。
太平歌词的曲调是从莲花落、民间小调等演变而成的。表演形式为“干板数唱”,歌唱者手持御子(竹板),用手合拍,击节而歌,击节处为每小节的板,右手间或以手势辅助演唱。形成了舒缓、优美、娓娓道来的表演艺术风格。
太平歌词的体裁有大段、小段两种。大段百句左右;小段一般二三十句。唱词为上下句对应形式,以7字句、10字句为主,基本是七字句,每段曲目一韵到底。除竹板外,无伴奏乐器。原始的唱法,每句前四个字是说,后三个字上韵演唱,比较呆板。
太平歌词在20世纪50年代前比较流行。有许多著名艺人如吉评三、荷花女、秦佩贤、汪兆麟等。其中汪兆麟对太平歌词进行了大胆改革,加强了旋律性,使其脱离了相声,进入了杂并灌制耍园子,成为一个独立的曲种。
太平歌词的曲调并不丰富,但唱起来很难,拐来拐去的音调很难拿捏好。而且用的鼻音还很重,鼻音的运用增添了优美的音律。[8]
唱词内容
太平歌词的唱词内容,有民间传说故事、劝世文和文字游戏三类。尤以第一类曲目最多。
相声里演唱的“太平歌词”有单纯叙述的《十个字》、文字游戏及吉祥话的《饽饽阵》,《福禄寿喜》等以及唱故事的《丑妞出阁》等,基本上是七字句。最初的唱祛,每句前四个字是说,后三个字上韵演唱,这种唱法比较呆板、单调,如老调的《饽饽阵》。
这种太平歌词和老调莲花落基本相似,由于它短小精悍、诙谐幽默,听众也能接受。
代表人物
太平歌词盛行时期,涌现出许多的优秀演员,而且培养出大批具有很高艺术欣赏水平的观众。其中以相声演员汪兆麟,吉坪三为代表,二人后来也转而以专唱太平歌词为其主业。之后,又有荷花女(吉坪三之女吉文贞)、袁佩楼、秦佩贤、杨少奎、师世元、王本林等名家,颇负盛名。
代表曲目
清朝乾隆时期有升平署和掌仪司,创编过大量的太平歌词。民国初期,艺人们也创作了大量的曲目,有民间传说故事、劝世文和文字游戏三种,以民间传说为多。保留下来的传统曲目有《太公卖面》、《秦琼观阵》、《韩信算卦》、《阴魂阵》、《小上寿》、《三顾茅庐》、《打黄狼》、《饽饽阵》、《丑妞出阁》、《十字锦》、《福禄寿喜》、《一文钱》、《世态炎凉》、《鹬蚌相争》、《文王卦》、《五猪救母》(又名《五龙捧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