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的诗句
【篇一:野马的诗句】
今年是农历甲午马年。在阅读《全宋词》时,发现五首关于“野马”的宋词值得斟酌。辛弃疾《水龙吟》:“回头落日,苍茫万里,尘埃野马”。《贺新郎》:“俯人间,尘埃野马,孤撑高攫。”刘克庄《贺新郎》:“千古惟传吹帽汉,大将军,野马尘埃也。”吴文英《凤池吟》:“万丈巍台,碧罘罳外,衮衮野马游尘。”吴泳《八声甘州》:“富贵非吾事,野马浮埃。”
但是将“野马”解释为“气”体,却无法很好地理解这五首宋词的意思。是否有更好的解释。
清朝经学家孙星衍对《一切经音义》中“野马”校正:“或问:‘游气何以谓之野马?’答云:‘马,特塺字假音耳。野塺,言野尘也。’”这里认为“马”是通假字,“野马”就是“野尘”。
沈括《梦溪笔谈》观点与此不同。其卷三《“野马”为田野间浮气》中说:“‘野马’乃田野间浮气耳。远望如马,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如此物也。”这启发我们可以查阅佛经中有无更多线索。
《大智度论》曰:“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如炎者。炎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见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之为水。”《放光般若经》曰:“菩萨行禅,观如聚沫,观痛如泡。观想如野马,观所作行如芭蕉。观识如幻。”
这里,把“野马”当作一种虚幻的自然现象,在日光下风吹灰尘产生一种错觉,误认为是“水”(或水气)。
这样,关于“野马”就有三种解释:水气、尘埃和现象。到底哪个更正确一点呢?
大型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天文)》第一章《天象和观测》中“为什么恒星会眨眼”说 :“当我们透过空气看远方的景物,发现景物也变得模模糊糊、抖动不停。中国古人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好玩的名字叫‘野马’。”(第六版,第5页)可见,这里明确认为“野马”是一种自然现象。
透过空气看到抖动的景物,好像野马奔腾。因为空气在冷热不均的时候就会出现密度的变化,它们使大气的折射性质发生变化,就像一个个小透镜,于是导致了这种抖动现象。这牵涉到两个重要科学术语:
一是天文学的“视宁度”。天文学家用“视宁度”来表征大气抖动造成星星“眨眼”的程度,空气抖动会影响到望远镜观测天体的清晰度,因此专业天文台要建在空气相对“安静”,也就是“视宁度”好的地方。如世界上重要的光学天文台,夏威夷的莫纳克亚山、加那利岛的拉帕尔玛岛等的视宁度条件都很理想。
二是光学的“折射率”。空气弯曲光的能力,也就是折射率,取决于它的密度,更直接地说是温度。当温度不同的空气团相遇时,它们之间的边界层会瓦解成漩涡或者涡流,其对光线的作用就像是薄透镜。在火焰的上方或者是被太阳拷热的公路上,你也能看到类似的情况;热气流会使视宁度变糟糕。
可见,随着科学的发展,古籍中的一些术语注解应当做必要的修正。“野马”以前曾被解释为“水气”和“尘埃”,依据现代科学知识,“野马”有更为精确的解释:它是一种在视宁度不好的情况下,由于空气折射率产生的一种视觉“虚幻”现象。若用“野马”这个解释去理解上述文章开头的宋词,《庄子》和佛经典籍,应能更好地把握其原意。
【篇二:野马的诗句】
有关马的诗句野火在小天地里燃烧
热流从瞳孔中喷出
一匹马脱缰而去
意念将套马杆折断
于是,它插上鸟的羽毛
蓝天的皮肤,划出
一个刺痛的口子
牧者醉倒在石头旁
此刻的这片森林
不知谁还在琢磨狂奔的含义?
大师们神秘的兜售
马肉做成的雕塑
未经驯化的马
无休止地诞生
圣堂的门敞开
云端的使者走入镜子
喝下的老酒长出一棵枯树
在它的年轮里,或许留有
关于窒息的线索
野马宛若大鸟从头顶飞出
一条无腿的缰绳
正要越过躯壳的高墙
这时,碧空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