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红故事征文
从实现民族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从掀起改革热潮,到决胜全面小康,身处急难险重最前沿的,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逆行而上,坚韧不拔的伟岸身躯;正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脚踏实地,甘当"老黄牛”。时光荏苒,斗转星移,瑞昌“铁肩膀'胡华先,一步一个脚印,用"铁肩膀′扛起'家乡新变化的拼搏精神被后人久久传颂!
"铁肩膀”,本名叫"胡华先”,叫的人多了,让人误以为他姓*铁”1908年出生的胡华先,是土生土长的瑞昌市武较乡大桥村人。就是他带领着武蛟乡大桥人凭借着"两个肩膀一双手,一支扁担两个筐",开垦荒地、改良土壤、改进栽培技术,让大桥村旧貌换新颜,铸就了享誉全国的"铁肩膀精神”
青少年时的胡华先,家里兄弟妹多,饱一顿,饿一顿,过着穷日子。大冬天穿着破单衣,冰手冰脚地在赤湖边帮地主家砍柴火,苦不堪言。直到1949年解放了,他才感受到自己是这个社会的一员,是可以在自己的村庄建设美好家园。1952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瑞昌码头区农业生产互助组组长、武蛟大桥村党支部书记、大桥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桥村四周尽是荒湖、荒山,每年春夏之交,长江、赤湖顶托南阳河水,十年九涝,地势高处的旱地又全部都是红壤农作物产量极低,再加上全村耕地少,大多数村民过着缺吃少穿的日子。如何改变现状,就成了胡华先的一块心病。
“只要有决心,黄士变成金。"1953年冬,刚当选大桥村党支部书记的胡华先,带领全体社员冒着零下刺骨的寒冷,挺进杨泗岭开荒。因为温度低,土都结了凌,锄头挖下去,听得到冰渣脆响的声音,干了一会儿,大家浑身是汗。虽然很苦很累,但是大家干得特别欢。有时在干泥沟里挖到泥歉,就存在一个大木桶里,晚上歇工时拿到食堂用菜油煎好,加上干辣椒,打一顿牙祭。那年冬天花了30多天,开垦出40亩荒地,胡华先扳手一算,能给国家多贡献两千斤棉花,或一万多斤稻谷。大桥村社员的干劲像开动了的火车,停不下来。1953年至1960年,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胡华先带着大桥所有主劳力,披荆斩棘,在隆冬时节,在炎炎夏季,先后在丁家山、大石岭、南山角、官田湖、车马湖,靠着手里的一把锄头,战天斗地,开垦出1700亩耕地,人均增加了近一亩,彻底改变了大桥村人多地少的状况。
耕地有了,怎样提高农作物产量又成了一道难题。大桥的耕地九成以上是红壤类型的红黄泥土和黄沙土,人称'晴天一块铜,雨天一包脓”。由于土地贫瘠,即使风调雨顺,每亩的棉花
也不过三四十斤的产量,要想增产特别难。最糟的是1954年夏季那场百年不遇的山洪,一下子把300多亩棉田淹没了,玉米,红薯、蔬菜都受到了严重损毁,还冲垮了低尘洼处的的房屋。村里的贫困社员急得跺脚哭。胡华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一家家上门给大家鼓劲:“只要手拿得起锄头,肩扛得起担子,腿迈得的开步子的就跟着我走。”
那时洪水刚退,他带领大家,清理田地的杂物,排水,把伏倒的棉花玉米扶正,用小竹竿做支架,用藤蔓绑着,给红薯地除草,把红薯藤重新翻顺....他发现那年洪水后,赤湖的水草长得好,那草又长又密又厚,绿油油的。他忽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发动全体社员划小木船去赤湖割捞水草,然后把水草覆盖在棉田上,这样又保湿,又追肥,玉米成熟后,把玉米竿粉碎,也覆盖在棉田里。1954年是大灾之年,但是这年的棉花皮棉单产84斤,大大超过了往年的收成。大灾之年,获得棉花大丰收。
受此鼓舞,胡华先不停地琢磨着如何更好地增加土地的肥力。当年底,冬季的赤湖大面积干涸,看着那些黑糊糊的湖泥,他立即组织大家开会,发动大桥全体社员到赤湖起泥,挑泥,把湖泥覆盖到那些刚开垦不久的田地去,可以大大增加土地的肥力。当时少数社员有意见,
说冬天是农闲季节,应该休息休息。他听了一言不发,拿上铲子,挑起运兜,去了赤湖,带头挑起黑乎乎脏兮兮的湖泥,一下午他一共挑了27担湖泥,每担重晶180斤以上。第二天,又接着挑,他自己大概数了一下,一共有60多担,按180斤每担计算,一天下来运了1万一千多斤,效率简直可以和村里的那辆东方红手扶拖拉机相比。从此,“铁肩膀"的名号传遍十里八乡。湖滩上,浩浩荡荡全是人,一派与天斗与地斗的劳动场面。
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大桥人一直将冬天挑湖泥、夏天捞湖草的习惯保持了下来,他们把20余万担湖泥和30余万担湖草挑上红壤山岗,全乡三分之二的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了中上水平。大桥,也由一个地瘠人穷的苦地方,变成了以棉花为主的粮棉兼作区。1957年,胡华先荣获*全国植棉模范′称号,
在带领大桥人摆脱缺地少粮的困境之后,胡华先又开始钻研科学种田技术。在农业技术干部的指导下,他开始试行棉、麦等行点播套种。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是胡华先没有放弃,之后,他又开展了持续数年的实验,终于摸索出将棉花前作小麦由薄行点播,改为宽窄行条播的方法,并坚持棉籽‘四合一拌种下地,创造了"麦林四边′和"麦收六抢"整套管理经验,解决了棉麦争阳光肥料的问题,保证了棉麦双熟、双高产。1963年,大桥大队全面推广这一经验后,实现了棉花亩产118斤,创历史最高纪录,小麦亩产也达到了186斤的高产量。
大桥人的妙招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农业专家前来参观学习,《江西日报》《解放日报》先后于头版刊登"铁肩膀大杯’的长篇通讯,介绍大桥改造红壤土的经验,高度评价大桥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雨天的故事退休后的胡华先依然闲不住,想着法子为乡里出谋划策直至生命最后一刻。1984年11月26日,在他告别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天,他不顾自己的身体不适,起了一个大早,前往大石岭取水口,清理水沟淤泥,上午在村部办公楼商星发动冬季挑湖泥,商量帮助困难家庭。没想到下午就告别了一把锄头,告别了他用铁肩膀创造出来的美丽村庄……
铁肩膀胡华先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一双铁脚板、一副铁肩膀、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精神永远被人们传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