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天生的故事叙述者,而叙述故事是人理解自己、理解生活的意义所表现出的自然回应。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越是理解自己,越是明白我们自己是我们所是、做我们所做和选我们所选的原因,我们的课程就越有意义。
在近一年的入园实践中,笔者发现幼儿园兴起了一股课程故事分享的热潮,教师们热闹地分享着课程故事,课程故事评比大赛也在不少幼儿园如火如荼地进行。
然而,在课程故事盛行的同时,幼儿园教师对“什么是课程故事”存在很大的困惑,在概念认识不清的情况下,所分享的课程故事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结合自身的思考与入园实践,对幼儿园课程故事的内涵、问题与对策进行审思,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同仁对幼儿园课程故事的关注与探讨。
01
故事、课程故事
幼儿园课程故事的界定
故事,可以解释为旧事、旧业、花样等涵义,同时,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跌宕起伏,从而阐发道理或传达价值观。
我国学者高小康认为故事具备三个特点:过去时态、虚构性和人本意蕴。故事作为叙事之本,具有四个基本要素:主题事件、人物和环境。
首先,主题是故事的意义所在,故事的关键在于意义的搭建,意义是故事存在的依据。
其次,事件是人物所发出的,人的一切活动都存在于一个又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中。
再次,人物是故事的关键要素,“故事所讲述的归根到底都是人事,如果与人无任何关系,就是一个自然事件而不是一个故事”。
最后,人物及其发生的事件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其故事的主题也必然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关于课程故事,王凯认为,课程故事是教师的教学生活方式与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叙事的方式看待教学问题,践行自己的课程理想,促成自身教学经验的生长。
李云淑认为,课程故事是“经验叙事”,是当事人在课程之旅——包括参与课程设计与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课程研究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真实往事、感受或体验,这种往事对当事人来说是有深刻印象的、比较重要或有个人意义的、值得与人分享或向人诉说的。
卢素芳等学者提出,幼儿园课程故事是幼儿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鲜活和发人深省的课程事件,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课程的理解感悟。
以往研究者对课程故事概念的界定,均凸显了课程事件的真实性和有意义性,明确了教师叙述的主动性与反思性,提出了故事化的叙述形式。
即课程故事至少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真实性,即课程故事中的事件是课程实施中的真实事件;
第二,故事性,即具备故事的基本要素,包括主题、事件、人物和环境;
第三,反思性,即课程故事包含教师的反思。
因此,笔者认为幼儿园课程故事是幼儿园教师通过回忆、整理、归纳、筛选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真实发生的有意义的课程事件,通过叙述表达一定的主题及反思而形成的故事。
02
幼儿园课程故事叙述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课程故事扎根课程实践,聚焦课程现实,有一定的教育实践价值。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叙述的课程故事存在概念混淆,表达主题不清晰;内容单一,叙述浅表化;流于形式,反思浅显空泛等问题。
(一)课程故事概念混淆,表达主题不清晰
课程故事的主题即叙述者表达的核心思想观念,是课程故事的焦点和意义,清晰的主题能够照亮整个课程故事。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幼儿园课程故事往往出现表达主题不清晰的现象。
例如,在小班课程故事《雨》中,教师以“有段时间一直都在下雨,小朋友们每天来到幼儿园问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为什么今天还是在下雨啊?’于是我抓住机会带着疑惑,带小七班的孩子们开始了一段与小雨点的神秘约会。”为故事的开头。
接着,教师叙述了10个课程事件片段,分别为“为什么会下雨?”、“喜不喜欢下雨?”、“下雨天要准备什么工具?”、“雨点是什么样的?”、“雨天的游戏”、“菜园里的发现”、“雨天的创作”、“阳台上的声音”、“水宝宝搬家”、“纸船记”。
尽管该课程故事的内容丰富,情节多样,然而在聆听和阅读后,却不知整个课程故事的叙述该教师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揭示的核心是什么,主题呈现出模糊的状态。
此外,笔者发现之所以出现课程故事主题不清晰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教师对“主题”概念的混淆,表现为将主题活动的“主题”等同于课程故事的“主题”。
课程故事的主题指的是课程故事叙述者表达的核心思想观念。而幼儿园主题活动的“主题”是“课程的某一单元、某个时段所要讨论的中心话题,通过对这些中心话题的讨论,对中心话题中蕴涵的问题、现象、事件等的探究,使幼儿获得新的、整体的、联系的经验”。
幼儿园主题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围绕一个中心内容(主题)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因其契合了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发展需要,能够促进幼儿完整经验和健全人格的获得而备受青睐。
因此,教师在叙述从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课程故事时,往往习惯性地将主题活动的“主题”等同于课程故事的“主题”,而主题的混淆就导致了课程故事无法清晰反映真正的主题。
(二)课程故事内容单一,叙述浅表化
课程故事的内容由课程实施中的真实课程事件组成,它既可以是课程实施中具有内在联系的若干事件组成的完整故事,也可以是由课程实施中并无内在联系的若干事件组成的片段化故事,其内容的叙述是课程故事的“重头戏”。然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教师对幼儿园课程故事的内容叙述往往不够理想。
一是课程故事内容单一。
集中表现为课程故事的内容大多为课程实施中一些成功课程事件的叙述,而关于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困惑问题事件或失败的课程事件却少之又少。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发展,教师越来越多地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教师教育能力的局限性,教师难免会在课程实施中遇到困惑点、矛盾点,甚至是失误点。
然而,教师往往忽视问题事件的叙述,单一化地分享成功的教育经验,这容易造成课程故事“千篇一律”。
二是内容叙述过程化。
第一,面面俱到,完整的课程故事叙述过程化。
例如,在中班课程故事《小兔子“跳跳”的房车旅行记》中,教师通过“故事背景:第一次造房车,我和跳跳的第一次旅行(草坪生日party);第二次造房车,我和跳跳的第二次旅行(认识我们的好朋友);第三次造房车,我和跳跳的第三次旅行(跳跳比赛)。
我们的收获(幼儿和教师)”进行课程故事的叙述,可以发现教师只是将原始资料进行粗加工,历程性地呈现课程实施中的整个过程。
尽管课程故事都是发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真实事件,然而并非所有发生在课程实践过程中的真实事件都可以成为课程故事的。
正如学者刘万海所言,在教育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掺杂一些必要但相关不大的日常活动环节,它们只是确保了整个事件的连续性与完整性,而对于要表达的教育主题(如教师信念、制度合理性、师生行为及关系模式)却体现较少。
因此,课程故事要表达主题,必定要对课程实践中发生的事件进行选择与裁剪,才能使故事更聚焦。
第二,泛泛而谈,课程故事内单个课程事件叙述浅表化。
例如,在中班课程故事《布的奇妙世界》中,教师叙述“棉花和蚕丝怎么变成布”的事件:“首先要用纺车将棉絮变成棉线!但其实小朋友们还是不清楚纺车的原理,因为我真的不到实物的纺车给他们进行探究。
我还跟孩子们介绍了机器纺车,告诉他们机器纺车可以将蚕丝和棉絮变成线,而且效率更高。最后就是把线变成布,孩子们还亲自动手在小小织布机上体验了一把。”
在这段叙述中教师只是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了事件的大致流程,叙述平淡,浮于表面,缺少深度加工。
事件中教师的思考在哪里?幼儿语言有哪些?幼儿学习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与问题,情感体验怎么样?等等,我们无从所知,教师叙述该事件的意图也难以明了。
(三)课程故事流于形式,反思浅显空泛
课程故事与一般故事的区别关键在于课程故事中蕴含着教师对实践的反思、领悟,以及重述故事时的再反思,这种“双重反思”使得教师在撰写故事的过程中重新认识教育,意识自己缄默的教育观念,促进自身观念的更新和教育经验的积累。
然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幼儿园教师的课程故事常常表现出反思浅显空泛,针对性不强等
问题。
例如,在大班课程故事《青菜生长记》中,教师的课程反思是“孩子感悟:好玩儿、好吃、好看;家长感悟: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有趣;教师感悟:满足幼儿好奇心、自主感、成功感、玩中学”。
又如,在中班课程故事《我的蔬菜朋友》中,教师的课程反思是“生活经验是孩子学习的源泉,挖掘孩子生活经验是引导孩子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作为老师根据孩子的兴趣推进项目也是一件极为开心的事情”。
再如,在大班课程故事《邂逅马蜂窝》中,教师的课程反思是“生活处处皆课程,一系列的活动也将孩子、家长和老师融合在一起。细心守护孩子的求知欲,老师往后退一步,支持和引导孩子自主探究,让探究成为一种习惯”。
雨天的故事
从以上三篇课程故事的反思可以看出,教师的反思叙述浅表化,浅尝辄止,浅显空泛,流于形式,难以体现教师深入反思课程事件的痕迹。
03
幼儿园课程故事叙述的对策
(一)内容选择要有意义,主题核心要凸显
一是选择有意义的课程事件。
课程事件构成课程故事的内容,面对繁多的课程事件,教师需要对课程事件有所选择,才能使故事更聚焦于主题,进而促进主题表达的清晰化。
第一,所选择的课程事件要有情节性。
所谓情节性,即指事件要有矛盾冲突及其化解过程,情节曲折、生动的故事更引人入胜。
例如,在中班课程故事《布的奇妙世界》中,教师可以选择“谁的布最光滑比赛”事件,因为在该事件中,幼儿经历了“初选布——第一次运用‘扯一扯’办法比较——第二次从科探室借来放大镜比较——第三次将布的‘小洞洞’放大进行比较”。
该事件中,幼儿会不断遇到问题,提出方法,做出尝试,经历失败,并最终收获成功。
第二,所选择的课程事件要有启发性。
正如我国学者丁钢所言,如果叙事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不仅在讲述某个人物的教育生活故事的过程中解释一系列复杂的教育场景与行为关系,而且“照亮”了某个人物在此教育场景中的“心灵颤动”,可以给读者一些精神震撼,那么这是非常好的叙事了。
因此,所选择叙述的课程事件本身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即事件能够引起叙述者、听者和读者的精神震撼,引发共同的交流与思考。
其中,具有启发性的课程事件不仅包括成功的课程事件,还包括困惑问题事件,甚至是失败的课程事件,以避免课程故事内容的单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