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江南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
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 崇高是一种精神,跨越浩瀚无垠的时间沧海,历久弥新;崇高是一种情怀,穿越眼花liáo乱的历史云烟,更臻醇厚;崇高是一种品格,阅尽()的时代风雨,动人心魄。
仰慕崇高,呼唤崇高,是一个民族自尊自强的由zhōnɡ表现和希望所在。不朽的文学作品和复活的历史告知人们,崇高的精神不是背离人性,不是不讲人情,而是在更高层次上镌刻人情与人性的伟大。
让我们去触摸那些鲜活灵动的灵魂,去品读这些经典隽永的文字,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小题1】根据语境,在上文横线处填入合适的汉字或拼音。
浩瀚______无垠眼花liáo______乱由
zhōnɡ______镌______刻
【小题2】填入上文括号处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A.浩浩荡荡B.呼风唤雨C.器宇轩昂D.摧枯拉朽
【小题3】划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
二、情景默写
2. 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①夕日欲颓,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②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③《三峡》中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④“草木”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唐代诗人崔颢在登黄鹤楼远眺到
“__________,________”(《黄鹤楼》)的明丽景象;《野望》中王绩笔下的“________,________”则展现了一幅绝美的“山间秋晚图”。
三、综合性学习
3. 综合性学习活动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浓厚节日氛围,我校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节”主题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新闻速递】学校文学社就我校开展的中秋系列活动写了一则新闻,请你给它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
又到中秋月圆时,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我校开展了中秋系列庆祝活动,让师生们走近中秋,共同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2021年9月21日下午,我校准备了丰富多彩的中秋活动:“传承有我”中秋诗文硬笔书法比赛、灯笼制作及评赏、灯谜竞猜、投壶比赛、团圆宴等。师生们在诗情画意和欢声笑语中度过了这美好的时光。
(2)【口语交际】你的好朋友小孟觉得参加这种活动纯粹是浪费时间,还不如省下时间多做两道题。你该如何劝说他积极参加这次活动?不少于50字。
(3)【节日感言】中秋之夜,遥望明月高挂,细嗅扑鼻暗香,我们的内心一定满是对诗意人生的憧憬!请仿照例句抒写你此刻的感言。
示例:桂花啊,枝叶再繁茂,也挡不住你探出明亮的眸子。
四、填空题2021中秋
4. 按要求填空。
《飞向太空港》是一部优秀的____________(填体裁)作品,作者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述了我国用____________(填火箭名称)将美国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刻画了一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
五、名著阅读
5. 为献礼建党百年,班级将开展为《红星照耀中国》里的人物制作微纪录片的活动,请你仿照示例,选择书中的一位人物完成下面表格。
六、现代文阅读
6. 泥土的力量
孙成凤
①一只匆匆赶路的鸟无意中把一泡带着种子的排泄粪便丢在岩隙间。不久,种子萌芽生根了,并慢慢地爬上岩缝,长成一棵枝干虬劲的树。它所依赖的,仅是随风飘来的薄得像纸一样的一层泥土。一年又一年,树的根须像寻娘亲的孩子,爬过夏季炙热冬天铁冷的岩石,抵达岩缝中任何藏着一点泥土的地方。泥土像慈祥的老母,尽管家徒四壁,却依旧用博大的情怀,给远道而来的游子做一顿丰盛的大餐,心甘情愿地让儿女从自己贫瘠的身上汲取营养。根须在这片泥土中补足养料后,又向另一片泥土伸延。
直到有一天树木把根须扎满岩体,成了顶天立地的汉子。就这样,泥土把自己的力量化成了树的坚强,成为大自然一幅惊心动魄的杰作。
②泥土所富有的力量,令常年陪伴它的人也常常始料不及,它会让能量在最需要的时候爆发,给无奈的生活以希冀。一位傍山而居的农夫,在一场洪水中毁掉了所有的土地,他望着满坡砾石伤心欲绝。这时,他看见了一株长在石缝中的高粱,它像一位执着的精灵,挺立在山洪肆虐过的山野中,碧绿的叶片伸展着,仿佛要拥抱整个世界。老农被这株高粱惊呆了,他根本不曾在那个地方点播过种子呀!多少年来,他耕种的一直是坦荡如砥的大田,他喜欢大田里一垄一垄成片的庄稼,对石缝里那么一点点可怜的泥土从来不屑一顾,更不会在那里下一粒种子。然而,偏偏就是这株在石缝中无意长出的高粱,给了农夫以昭示。他被这个昭示兴奋着,快乐地把一把把种子在空中高高地扬起,像挥写着一个个祈盼,让种子从空中落下的一瞬间,在砾石上跳跃着,到石缝中去寻接纳它们的泥土。几天后,那些石缝中星星点点的泥土在砾石滩上捧出了绿油油的庄稼。
③天地玄黄。当农夫在秋天收获成熟的高粱时,他激动了,用嶙峋的手指从石缝中抠出一捧泥土,孩子般地哭了。他双膝跪在砾石上,虔诚地给那些泥土磕了响头,说自己种了一辈子的地,却从没想到过泥土,总是认为种瓜结瓜种豆结豆,那是泥土应该的;更看不起那些藏在石缝中东一碟子西一碗的泥土了,总认为那是派不上用场、上不了台面的杂碎。他现在明白了,一捧泥土与一片广袤的泥土一样的伟大啊!
④“随分耕锄收地利,他时饱暖谢苍天”,这是农民发自肺腑的对泥土的感恩。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永远也放不下对泥土的眷恋。
⑤一位住在城里的老人,多年远离泥土,但他深知泥土的力量,退休后,他每天带着工具到马路上、楼道里收集通过多种渠道带来的泥土。他把这些泥土装到花盆里,种上各种花草。他的做法渐渐被这个城市的人们所知,于是,人们悄然形成了一股收集泥土热。当那些泥土在这个城市的阳台上、花圃里安家落户,由泥土供养的红花绿草就装点了整个城市,使大街小巷流溢着由泥土升华出来的芳香。这些乘着风儿或沾附在行人、车辆上走进城市的泥土,莫非也像浪迹天涯的游子一样寻自己的梦想?抑或如一位乡下老母亲想念城里的儿女,用这种方式来探望?
⑥一捧泥土能长出五谷,同样也可收获花香。谁能说得清泥土里蕴藏的力量呢!
(选自《中学生魅力阅读》,有删改)
【小题1】作者用了三个片段来写泥土的力量,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小题2】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不同意味。
(1)一年又一年,树的根须像寻娘亲的孩子,爬过夏季炙热冬天铁冷的岩石,抵达岩缝中任何藏着一点泥土的地方。(请从修辞角度品析)
(2)当农夫在秋天收获成熟的高粱时,他激动了,用嶙峋的手指从石缝中抠出一捧泥土,孩子般地哭了。(请从人物心理角度品析)
【小题3】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作者在结尾赞叹“谁能说得清泥土里蕴藏的力量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下面这个故事,谈谈你对“泥土的力量”的理解。
重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到了五鹿这个地方,向农夫讨一些东西来吃,农夫拿起土块给重耳。重耳很生气,想要鞭打农夫。子犯阻止了他,对他说:“这是上天的恩赐。老百姓拿着土,对你表示顺服,你还求什么呢?”
(故事出自《左传》)
7. 材料一:
“曾经,博物馆是有围墙的,展览以实物形式进行。”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说,“得益于先进的技术,‘云端’观展成为常态,展览借助科技走到不同城市,数字化让博物馆的边界变得模糊了,博物馆真正实现了无处不在。”
材料二:
宁波镇海,翠屏山南,九龙湖畔,古海岸边……打开宁波教育博物馆(数字馆),进入《文明的星光》专题,伴着古典乐曲,生动、丰富的多媒体技术更全面、更深入地表现了宁波九龙湖畔应家村的生活场景及文物的文化内涵。
该展览运用AR、VR、三维影像制作等技术,精心制作了360°全景线上虚拟展厅,全方位立体式呈现了几十余件文物。
去年9月,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处处给人惊喜:拨动加入交互密码的“古琴”,一曲《广陵散》在指间流淌;和着观众的动作,一袭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翩翩起舞……一名带着孩子来观展的退休教师说:“科技与文化结合使展览寓教于乐,增强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材料三:
近年来,许多博物馆都展开了三维数字化采集工作。数据采集过程乍看并不复杂: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高清相机等设备收集文物数据,再利用这些数据建起文物的三维模型。然而要还原文物的历史容貌,还需要高精度的数据。以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神树为例,因体型庞大,技术人员将几十块残件分段扫描再拼接,单扫描就用时一个多月,数据处理就用了半年。在虚拟复原时,高精度的数据往往能做到高度复原文物的每一块残件乃至细节,作为文物修复的重要参考。
再以三星堆博物馆的“黄金面具残片”为例,因面具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其修复需要最小干预和有效保护。修复师运用扫描的三维数据,对缺失部分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然后进行虚拟修复,再修复实物,以此提高修复的精准度。
材料四:
目前正在进行的三星堆遗址发掘,无论是发掘技术还是多学科研究,都站在了世界考古的前沿。在实验室里,一件青铜器形状的白硅胶套摆在桌上,这是为新发现的青铜尊量身定制的3D打印“防护服”。青铜尊器型大,采取传统的石膏固定提取,容易破碎。因此,先用3D扫描仪采集数据,再在3D打印出的模型上制作好硅胶保护套,给文物穿上后再提取。3D打印技术用在考古发掘上还是第一次。
此次考古还首次应用了高光谱数据采集与分析的技术,来识别文物的物质构成。对发掘坑表面进行光谱扫描,就可以预判文物的材质。比如青铜、象牙和丝织物的光谱表现就不一样,在肉眼看来只是黑“土块”的物质,在高光谱成像仪的扫描下能一目了然。
(上述材料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使用生动形象的文学性语言介绍网上展厅和数字体验展,增强了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