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2019Genera3, No. 75
二O —九年第三期
(总第75期)
篁茨爾耐夂史(特利)
无悔的选择
-----个育才人的心路历程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罗春秀
走着走着,又是一年。一个白发老人在回顾着自己从事教育工作的历
程,他选择的职业是教育工作。重庆38中学、重庆
育才中学都是他曾经工作过的单位’他评价自己四
十年的教学生涯:不负此生的选择。
他就是重庆育才中学化学高级教师、副校长、
党委书记高元祥。
高元祥,重庆市人,1942年12月21日出生。
1983年9月1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学高级教师。
1963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1963年至 1976年2月在重庆38中学工作任俄语教师、化学教
师。1976年2月至2003年1月在重庆育才中学工作。 1976年2月至1984年5月任教师。1984年5月至1998年 3月任副校长,1998年3月至2001年1月任党委书记。
2001年至2003年1月为正处级调研员。2003年1月退 休。是重庆市第一届政协委员( 1997年一2002
年)o
透过氤氤的岁月,依然可以捕捉到他那曾经的 人生轨迹。
由于母亲是小学教师,他从小每天跟着母亲到
学校,母亲上课教学,他就在教室外面玩耍,有时
也到教室里跟着大哥哥大念书、习字。学校、
教室成为童年记忆深刻的地方。深夜醒来,经常看
到母亲披着衣服在微弱的灯光下批改学生作业,这 样的情景至今还浮现在眼前,深深的印在他的脑海
里。
他从小就天资聪慧,成绩好,天真活泼。少年
时期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茁壮成长’从小学到中学 都是老师们喜欢的学生。他的童年、少年的经历,
使他对学校、教室、教师有一种天然的热爱。家有
六个妹,家里人口多,生活十分困难,从小学一 直到大学念书期间经常都没有鞋子穿,长年都是打
you的物主代词
赤脚,到高中毕业的时候就是44码的大脚。中学时
都是靠助学金完成学业,这也使他在以后的学校工
作中,对贫困学生有一种天然的怜惜和关爱。
时光稍纵即逝,1963年7月他毕业于西南师范学 院化学系。到了重庆市38中学任俄语教师和化学教
师,1976年2月调至重庆育才中学工作。在重庆育才 中学,他担任过高78级6班、高80级6班的班主任。
担任过高78级、高80级、高82级、高85级、高86
级、高88级、高89级的化学教学。
记得那是1976年2月,他刚到重庆育才中学报
到,学校领导通知他接替杨润民老师担任高78级6班
的班主任。当时正值寒假,为了搞好工作,他和杨
润民老师一起家访,他们走访了班上大多数的学生 家庭,与学生、家长见面,交流学生情况,征求学
生和家长的意见、建议。此消息传到了时任校长张
采购合同管理
宗麒校长的耳中。开学后,张宗麒校长到他问
道:“你还没有上班怎么会去家访呢? ”他说“我 是为了当好这个班的班主任做好准备。”张校长感
僦的说:“看来学校又增添了一名好老师。”
张校长对他十分关心,1978年高元祥的爱人被
开水烫伤,在家中休息,当时在重医附一院因肾病
严重住院的张校长,在夫人刘老师的搀扶下,手上 拿着两个苹果(当时是非常珍贵的),来到家中看 望被烫伤的高元祥的爱人。在场的附一院的医生 问:“张校长你的病都这样严重,还在住院,怎么
也来了? ”张校长说:“高老师是我们学校的骨干
教师,我应该来。”高元祥双手接过这珍贵的苹
果,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后来,他曾经在很多场合向他人谈到,“我到
20中遇到这样好的领导,真是太幸运了。高元祥同
志就是这样常怀感恩之心的人。
工作中,他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呵护学生。
126
在学生的眼中,他既是威严的班主任又是慈祥的父亲,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
在2009年7月的一天,重庆育才中学高78级6班的毕业生刘文祥和其他同班的同学,到他的家中看望昔日的老师,一见面,刘文祥一定要请他站在屋子的正中,当着他家人的面和班上同学的面,恭恭敬敬的向他鞠了三个躬,他拉着老师的手说:“高老师谢谢您,感谢您在学习时代对我的教育和关心,没有您的悉心教育和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
原来刘文祥同学当年是重庆新华印刷厂军代表的儿子,父亲工作很忙,经常出差不在家,对孩子的教育缺失,孩子在学校成绩差,爱打架。一次高元祥老师家访时,走进他家里,看见屋字里乱七八糟的,刘文祥正吹笛子,高元祥老师就鼓励他,说他吹得很好,要不断的练下去,建议他把学习和业余爱好相结合。要求他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冲动,不要打架。高元祥老师平时也常常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抽时间单独辅导他的学习,与他交流,从细微之处给他指点,慢慢地刘文祥不再与同学发生冲突、打架,学习成绩逐渐提高。高中毕业时,随父亲部队转业回到河南,考上了一所艺术院校,现在是河南省一所中学的音乐教师。
高元祥老师的授课的化学教学风格是以实验为基础,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夯实基础知识,因材施教,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他所任教的毕业班成绩在同类班级中,都居年级的前列。在那时刚开始的
学科竞赛中都取得好成绩。如高80级的伍文君同学获得第一届化学竞赛的一等奖,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
他上课的课堂后面经常是坐得满满的。那时有重庆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的毕业实习生;也有外地来校参观交流的同行,还有教科所同行和本校的青年教师。泥鳅黄鳝养殖技术
学生们都喜欢上他的化学课。高82级4班毕业生张小兰(现在是全国妇联副主席),黄勤(大学教授)说,“听高老师的化学课是一种享受。”高88级6班毕业生孙航(现重庆医科大学教授)说:“育才中学我最喜欢的科任教师是教我们初中的数学课老师郎老师和教我们高中化学课的高老师。
高元祥老师十分重视教学研究。早在1982年,他就在中国化学学会的会刊“化学通报”上发表文章“中心在于抓住摩尔数的计算。”以后,他和南开中学化学教师汪严渝合著“小智星丛书”“初中化学上、下册”获重庆市科普创作二等奖。他与四川省化学界同行们合编的“化学教学与德育”获得省化学界的好评。他担任组长编写的“中学化学学习目标实践与检测”一、二、三册获得重庆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1986年他曾经在市级教科所组织的化学教参研究璧山会上讲课,也曾到九龙坡区、江北区等区县的化学课教师授课。
1984年,由于工作需要,他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推至副校长的工作岗位上。
无悔的选择这一届育才中学的领导是李能寿校长,李明英任书记。董正男、高元祥、赵雅琴任副校长。
他从1984年5月至1996年7月长期分管学校的教学工作。1996年7月至1998年3月分管学校的德育工作。
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如何抓好学校的教学工作?我们可以从他在重庆市中学校长岗位培训班撰写的论文《深化教学改革,办出育才特——育才中学跨世纪生活教育之路的探索》,在这篇文章里,就能看出他是如何在思考学校发展的思路(这篇文章曾经登载在《重庆教育》):
从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人才要求出发,育才中学如何运用生活教育理论培养人才,如何在教育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生活教育理论,深化教学改革,要采取以下教学改革的设想。
加强改革过程中的理论指导与教育实践中总结新的教育实践中某些重大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
改革要把课程、教材作为核心来抓。更新课程观念,调整课程结构,在课程安排中,从教学内容、教育形式到方法等采取多样化形式,克服不顾个性单调一致的状况。初中阶段是学习能力重点培养时期,要促进学生一般学习能力和学科能力同步发展。高中阶段以给学生多的自由为出发点,采取多方面因材施教的手段,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促进学生的特长、爱好和创造才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探索教学过程改革最优化。”研究如何遵循
127
教学规律和原则,择最好的教学方案,探讨“行知模式”即陶行知先生强调的教学过程是:行——知——行。教师要在做上教,达到会做,关键是“教学做合一”,其概括的基本教学过程是:情----知----创,教师要以丰富的感情教,学生要以丰富的感情学,以教师的乐教,促进学生的乐学。要以教师的创造促进学生的创造,教师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教育手段改革走向现代化,以最大的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充实和更新电化教室,计算机室和实验室的设备,大量使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使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形象直观,有声有,生动具体,富有吸引力,传递信息量高,易学易记,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学校的考试目标以检查教学质量状况、信息、改革教学为基础,考试内容要以教学大纲和课本为基础,既考知识又考能力,试题覆盖面尽可能大,题型要灵活多样,要由学生之间相互攀比分数的考核模式,逐步转向学生与教学目标比差距的考核模式。笔试、口试、听、说操作以及阶段考核,多种考试形式并举,以全面考核学生发展代替以分数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
通过深化改革,从育才中学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考试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由对学生要求统得过死的模式化教育转变到办特学校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由重教书轻育人,重理论轻实践统一起来的现代化教育,把育才中学变成既
能适应社会需要,又能培养发现、发展完善学生个性的新型学校。
解放战争在这些思想理念的指导下,他与领导班子以及全体教师一起努力奋发,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一些实质性的突破,向社会和家长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高元祥从1984年担任副校长后一直到1989年,年年都兼任一个班的化学课教学,可见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和教务处的几位副主任密切配合:蒋国庆同志分管理科;王学文同志分管文科;杨树立同志分管教务;陈昌虎同志专管数学教学。和这些有教学经验、有事业心的同志们一起,共同努力,寒来暑往,面对困难从不退缩,无论道路荆棘遍布还是艰难险阻,只要是教学管理和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他们总是出现在最困难,最需要的地方。一步一个脚印,一个又一个台阶前进,不断追求创新,战胜一切困难。在李能寿校长大力提倡的“践、迷、悟、爱、创”五字教学法的基础上,大家认真学习与学生交谈,与家长交流与全校教师一起探讨、研究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80年代,育才中学的教改工作热气腾腾,在学校很多教师的教学课堂上,在教室的后面常常都坐着外地的教师和外校的教师。本校的各学科教研组之间、本学科教研组之间互相听课,切磋、交流蔚然成风。几乎每周学校里都会举行全市或全区的教研活动。学校时常住着来参观学习、进修的西师大、重师大的毕业实习生和外地的教师同行们。
那时候学校开展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当时称为第二课堂。根据重庆市教委的要求,增设了“三防教育”
、环境教育和青春期教育这三门功课,填补了当时教育上的一些空白。
每个教研组都组织了学生兴趣小组。定教师、定学生、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学生们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爱好,人人都参加一个小组活动。教师也人人参加辅导。每天下午第二节课后,学生们纷纷到自己志愿,报名登记小组参加兴趣小组。
参加兴趣小组活动的同学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挥。在省市的各种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语文组由罗平老师辅导的兴趣小组学生,参加重庆市首届中学生辩论大赛的四名学生,在全市参赛的数十个学校里脱颖而出。在决赛中战胜南开中学队获得冠军,参赛的余波同学高三毕业后考上长沙国防科大,后成为湖南电视台的新闻主播。物理、化学、数学各学科的成绩更是突出,年年都在全市名列前茅。唐果南老师辅导的参加物理学科竞赛的学生为例,那次全市物理竞赛评出一等奖共5名,我校就占了4名。
在他主管教学工作时,每年都和教务处杨树立主任一起抓高三毕业班的工作。重点中学的重要任务是向高校输送人才。由于全校教师的努力,全校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当时我校高中毕业生升学率长期位于全市的前列。那几年(高80级、高85级、高
128
88级)位列全市第一。竺祖坤、廖星、丁春霞、张河、夏葵、敖刚、彭孟康等同学成为重庆市的高考状元。
在全市的高三毕业生工作会上,他认真总结育才中学抓高三工作的经验。当年,重庆市大学、中专招生办公室长期在育才中学设立办公室,全市的中专阅卷也长期由育才中学的教师在负责。他协助董正男校长负责此项工作,每年的阅卷任务均完满完成,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育才中学被评为重庆市大学中专招生先进集体,他个人也被评为重庆市招生工作的先进个人。
在工作中,他和学校领导班子的成员都充分认识到,深化改革的过程应是继续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理论修养、知识面广、结合生活、结合实际、掌握一定基础的教学研究方法、能高质量完成教学的学者型教师队伍的过程。在党委书记李明英同志领导下,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在政治上关心爱护培养,工作上采取老带新,结对子,尽量把年轻教师推上毕业班等关键性的岗位,加强对他们的帮助、指导。年轻同志在关键性岗位的锻炼过程中,大大增强了责任感,热情高,干劲足,工作中也充满了竞争意识,迅速的成长起来。以当时只有9人的化学教研组为例,除重庆市第一届特级教师丁玮,副校长高元祥外,化学教师郝永宁在1996年担任了育才中学副校长。98年后,担任了重庆八中副校长、党委书记。化学教师严湘冬也成为全国模范班主任、化学研究员。
1998年3月至2001年1月,高元祥担任了重庆育才中学党委书记。很快的进入新的角,他努力寻新
工作的特点,发挥党委工作的监督、保证作用。在高中学生中宣传党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骨干,在高中学生中发展党员。他不失时机的与教职工各支部书记研究和培养教职工中的积极分子,党员的组织生活也丰富多彩。他邀请小说《红岩》作者杨益言到学校讲述当年共产党人光荣的斗争历史;组织党员和积极分子去参观故居等,一批批优秀积极分子陆续加入到党组织,学校党的队伍不断壮大。党员在学校工作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做到了一个党员一面旗。在这期间,重庆市教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战无不胜的意思无论是普通的化学教师还是副校长、党委书记,他在岗位上都干一行爱一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踏实苦干,不断创新。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在这四十年里他见证了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见证了重庆育才中学教育的发展,并为之投入学校的发展中,为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现代化教育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高元祥同志爱好广泛,他是育才中学教职工中的男中音,他常常用包含深情的歌声讴歌新时代,讴歌美好的生活。他还能用俄语演唱歌曲。当年,每逢高三学生毕业的时候,他都会高歌一曲《送别》,为他亲爱的学生送行,这是他的保留节目。直到退休后,退协有演出活动,他都是积极参加。
高元祥同志常说:个人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没有育才中学这个平台,没有党的教育培养和同志们的关心和帮助,就没有今天的自己。只有把自己融入到党的事业中,融入到教书育人中,自己的人生
才更加丰富多彩。“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高元祥同志从教一生,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不负此生的选择。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