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声乐演唱技法在录音艺术实践中的探索
摘要:录音艺术是专门针对声乐教学的一种声音处理方法课程,对演唱者声音的质量有着更高要求。只有保证声音录制以及声音质量处理效果,才能更好地对所得到的声音加以利用,创造出高质量的声乐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可以科学地利用录音艺术设备对于声音质量的高要求特点,将演唱者的演唱过程录制下来,帮助演唱者发现自身的不足,使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改善,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通俗声乐;演唱技法;录音艺术;实践;分析
1导言
通俗唱法又叫做流行唱法,最早源于欧洲,形成了如爵士、摇滚、说唱、民谣等艺术风格,并于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传播。通俗唱法的特点在于发音相对自然,与正常对话差距不大。其在中声区演唱时通常使用真声,而在高声区演唱时则使用假声。通俗唱法的演唱技巧,倾向于贴近生活实际的真声演唱,由于很少使用共鸣,需要借助音响的扩音效果,因此对话筒的使用也属于演唱技法。通俗歌曲的语言大多质朴且饱含情感,词句通常不进行过多的雕琢,甚至会直
接出现口语化的歌词。基于此,主要分析通俗声乐演唱教学的现状,结合声乐发声技巧与艺术表现的融合价值,从声乐演唱和录音艺术相融等角度,提出提升演唱者声乐演唱水平的策略,从而提高演唱者的声乐表演水平,实现通俗声乐演唱的创新发展。
2通俗唱法简介
通俗唱法对于歌唱技巧和水平方面要求并不十分严格,体现出较强的自由性特点。从现代以来,通俗唱法亦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的发展历程。一是20世纪初到30年代,该时期也可称作上海时期,代表歌唱家有王人美、黎明晖等,代表作品有《渔光曲》《毛毛雨》。二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前期代表歌唱家有周璇、白虹等,代表作品有《夜上海》《郎是春日风》。后期代表歌唱家有潘秀琼、崔萍等,代表作品有《情人的眼泪》《南屏晚钟》。三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代表歌唱家有邓丽君、龙飘飘等,代表作品有《千言万语》《舞女》等。
3通俗声乐演唱中声乐发声技巧的具体表现
3.1营造演唱者情感体验氛围
在原有的声乐演唱训练中,部分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学生声乐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学生对声乐作品的内涵了解不足。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对作品进行聆听、演示,而是需要掌握更多声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教师要让学生在感悟作品内在情感的过程中,对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其对作品的理解能力,进而让学生达到内在感悟与外在技能相融合的学习目的,在将来创作出更多独具一格的声乐作品。因此,声乐演唱教学改革应该包含营造演唱者情感体验氛围的内容。声乐教师应促进演唱者将声乐发声技巧与艺术表现进行融合,有效培养演唱者的情感体验能力,为演唱者提供更多展示自身能力的平台,帮助演唱者做好分析、思考、体会声乐作品情感的工作,进而使演唱者将自身情感与声乐作品情感融为一体,提升演唱者的艺术修养。在演唱者情感体验氛围的营造中,要尝试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该技术给演唱者带来不一样的融合训练体验,使演唱者能够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理解作品内涵。声乐教师应该结合这一现象重点培育演唱者的情感体验能力,增强其表演效果。
3.2培养演唱者音乐感知能力
在艺术学科发展中,声乐演唱作为艺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源于人类的灵感。
在进行世界艺术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人的情感与灵魂是自由的,是不应该被束缚的。因此,在声乐演唱训练中应该重点培养演唱者的音乐感知能力。而且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艺术形式。人们能通过聆听音乐更好地感悟其中的情感,在复杂的情感分析和情感表达中运用音乐进行宣泄,这样也能达到二次创作作品的目的。在演唱技巧的培养中,应该立足于演唱者感知能力的提升,使声乐演唱成为演唱者宣泄自身情感的载体,增强演唱者声乐学习兴趣,发展演唱者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在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中,需要与演唱者进行互动,结合不同演唱者音乐感知能力发展情况,提升演唱者音乐感知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培养演唱者的演唱技能,使每个演唱者都能在声乐发声技巧与艺术表现的融合方面取得较好表现。
4通俗声乐演唱技法在录音艺术实践中的探索
4.1加强录音艺术的实践
声乐演唱训练中,为实现声乐发声技巧与艺术表现的融合,需要加强录音艺术的实践与应用。众所周知,一个良好的音乐作品演唱,不仅需要演唱者将声音以具有美感的形式呈现出来,还要演唱者重视整首作品演唱的完整性。为了解决声乐演唱过程中作品演唱不完整的这一问题,演唱者需要在声乐演唱中注重演唱的完整性。在录音艺术实践运用中,演唱者可以
通过声乐演唱与录音艺术相融合的方式,有效促进每一首声乐作品演唱的完整性。可以将整个演唱过程录制下来,完整地聆听自己录制好的作品,通过与原唱者的演唱进行对比,了解自己存在的风格问题、技术问题、艺术表现问题等,从而在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录音纠错中,提升作品演唱的完整性。应在加强声音技巧训练的基础上,通过录音的方式,有效记录演唱的节奏、音准、咬字情况,并在以后对自己的录音进行反复聆听,充分了解自身在演唱录音过程中咬字方面的不足。运用针对性的咬字训练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推动咬字艺术化、准确化、清晰化。教师还要引导演唱者结合自身的理解进行再创作再加工,更好地演唱音乐作品。
4.2录音艺术是专门针对声乐教学的一种声音处理方法
声乐演唱对演唱者声音的质量有着更高要求。只有保证声音录制以及声音质量处理效果,才能更好地对所得到的声音加以利用,创作出高质量、高水准、高音质的声乐作品。同时,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可以利用录音艺术对声音质量的高要求特点,将演唱者的演唱过程录制下来,帮助演唱者发现自身的不足,使演唱者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改善,以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可以使演唱者通过听录音的方式,强化咬字规范性,掌握不同词性词语的咬字发音技
巧。传统的声乐作品教学方法,很难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将声乐作品的特点呈现出来,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教学比较平面化。演唱者除了要了解声乐作品的表面特点外,还应掌握声乐作品的深层内涵。将录音艺术实践应用于声乐教学中,可以有效规避传统声乐教学的平面化等问题,逐渐使声乐教学更加具体,教学过程也更加立体。这一交叉学科的融合研究对声乐和录音两个专业方向的课堂教学都有帮助。将录音艺术教学模式应用到通俗声乐教学中,是对传统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
5结论
录音艺术是新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型音乐教学模式。科技发达程度决定社会的发展速度,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利用录音设备,在传统的声乐教学课堂中融入现代技术,通过录音、拾音、扩音等不同手段,能够全面地将声音特征原始保留下来,包括难以分辨的细节,使学生都能更清晰地聆听,更熟练地掌握和改进演唱技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是新时代声乐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声乐和音乐编辑与制作两个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孔杰.声乐演唱对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思考[J].明日风尚,2021(10):20-21.
[2]王芳芳.声乐演唱中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分析[J].文化产业,2021(10):127-128.
[3]周梦园.声乐演唱中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J].北方音乐,2020(02):65-66.
声乐教学[4]李潜龙,徐宁轩.声乐演唱中美声与通俗唱法的融合分析[J].风景名胜,2019(04):37.
[5]胡红永.声乐演唱中美声与通俗唱法相融之探讨[J].黄河之声,2018(22):50.
[6]单鹏飞.音在通俗声乐演唱中的表现[J].知音励志,2017(0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