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宗:通督调神针法及临床应用
专家简介
张道宗,男,主任医师,教授,全国名老中医, 全国第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计划培养对象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针灸学会顾问。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50余年,有着丰富的临床及教学经验,中医理论功底深厚, 临床上擅长针药并用疑难杂症,特别是善于用针灸方法疾病,提出了“四季皆有土”的学术观点,尤其对于督脉研究更为深入,把督脉的作用发挥、利用到了极致。他治病强调:在整体观指导下,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核心,施以针灸、中药综合。在针灸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等病证临床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针灸方法——通督调神针法。
通督调神针法及临床应用
督脉,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阳,它与脑及其他脏腑器官有着密切联系。《素问·骨空论》日:“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入循膂络肾……其少腹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另外冲、任、督三脉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可见督脉与足太阳经、冲任二脉及心肾二经等在经络上有广泛的联系,而其中尤以足太阳膀胱经更为密切。督脉不仅别络太阳,而且有一部分与太阳经并行,在膀胱经上有各脏腑精气输注之所,即背俞穴。体内各脏腑通过该经的背俞穴而与督脉发生联系。可以这样说,督脉几乎与所有的脏腑经络均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它主治疾病的范围很广,很受针灸临床学家的重视。张道宗教授对督脉尤其情有独钟,把它用于各种疑难杂病,往往出奇制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督调神'法是以神-脑-心-肾-督轴论为核心的一种针刺方法。
脑系病症
中医学认为,脑的功能与五脏密切相关,其中又以心、肾为主。心主神明,和脑一样都是人体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医学衷中参西录》说:“人之神明有体用,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处于心”。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脑为髓海。肾精充盛则脑髓充盈,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而督脉在经脉循行上与脑、心、肾有着直接的络属和联系,如《难经·二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素问·骨空论》谓:“督脉
者……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上系两目之下中央。”由此可见,督脉将脑、心、肾三者有机联系起来,共同发挥元神之府的功效。因此,临床上运用督脉经穴脑系病症常取得极佳的疗效。
1.中风
督脉与足厥阴经交会于巅,肝火内动,肝风潜越时,最易引起督脉病变,发为中风之证。如《素问·调经论》云:“气之于血,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其病机以阴阳偏盛,气血逆乱为本,风火相煽,痰气壅塞为标,针灸以醒脑调神,疏通经络为主。张教授率先提出了“针刺督脉”结合给氧的疗法中风。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又进一步提出了“通督、调神、康复”的理论思想,用于临床的确起到了补髓健脑、疏经通络,益气康复的作用。临床选用督脉经的水沟、百会、上星、风府、哑门、大椎、命门等为主穴以醒脑开窍、通督调神,配合华佗夹脊穴,辅以肩髑、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悬钟。根据辨证分型随症加减,气虚血瘀配血海,风痰阻络配丰隆,肝阳上亢配行问,肝肾阴虚配太冲、太溪。可使病
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智能水平及精神状态均得到明显改善,疗效优于传统的针刺方法。
某男,38岁,2009年3月7日初诊。右侧上下肢活动不灵伴麻木3月余。患者于2008年12月26日突发右侧偏枯,不能言语。当时CT示:左侧脑室旁梗死。曾在外院,疗效不理想,今来我院就诊。诊见: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上肢肌力Ⅱ级,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呈折刀样增高,腱反射亢进,右侧巴氏征阳性,言语蹇塞,形体肥胖,舌淡苔白腻,脉弦滑。以熄风豁痰,醒脑开窍。疏通经络为大法。针刺百会、神庭、廉泉、地仓右、颊车右、肩髑右、曲池右、外关右、合谷右、梁丘右、阳陵泉右、悬钟右、丘墟右、风府、丰隆右。以上诸穴留针40min。每日1次。期间行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合涤痰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汤剂口服和舒经活络中药熏洗,3个疗程,配合功能锻炼,生活基本自理。
2.眩晕
眩晕的病机经络辨证多为督脉气衰、阳气不振。督脉经气亏虚,瘀滞留着,痰湿停聚,经气运行受阻,进一步导致督脉痹阻,气血布散不畅,致使眩晕反复发作。正如《灵枢·口问》篇言:“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言:“髓
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以督脉经为主选取百会、风府、大椎、风池,肝胆火盛加行间、支沟;肝肾不足加太溪、太冲,颈部肌肉僵硬加颈夹脊。可明显减轻患者眩晕症状。,
某女,41岁,2008年lo月14日初诊。眩晕、头昏反复发作10余年。l0年前开始有眩晕症状,当时症状较轻,发作次数较少,后来症状发作频繁后在外院就诊,诊断为颈源性眩晕,经服药症状时轻时重,伴有恶心欲呕。刻下:症状持续,影响日常生活,今来院就诊。体检:压顶试验阳性,旋颈试验阳性,舌淡暗,苔薄白,脉细。x—ray示:颈椎退变。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针刺取百会、风府、大椎、颈夹脊、太阳双、风池双,百会灸架重灸,均以毫针刺,行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共2个疗程而愈。嘱其每天坚持做颈椎保健操以预防复发。
3.不寐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者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症。本证多为情志所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五志过极,饮食不节等能引起阴阳失交、阳不入阴而成。如《类证治裁·不寐》日:“不寐者,病在阳不入阴也。”张教授
认为督脉在循行上联系心、脑、肾,可以调和营卫、平衡阴阳,是脏腑经脉的重要调控系统。督脉不通可导致阴阳失衡,脏腑不调,营卫不和,则不寐。临床擅于针刺督脉经穴不寐,针取百会、神庭、印堂、安眠为主穴通督调神,神门、内关、三阴交开郁散结,宁心安神。心肾不交加心俞、肾俞、太溪交通心神,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补益心脾,心虚胆怯者加心俞、胆俞安神定志,肝火扰心加太冲、太溪滋水涵木,痰热扰心者加丰隆化痰,胃气不和者加足三里、中脘理气和胃。结合中药辨证施治,针药并用,临床疗效极佳。
某男,45岁,2009年6月19日初诊。夜不能寐l年余。患者曾经西药和中药效果不显。刻下:失眠多梦,甚则通宵不眠,心情烦躁,夜寐盗汗,记忆力减退,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诊见:舌红,苔薄黄,脉细弦。针取百会、神庭、印堂、安眠双、神门双、内关双、太冲双、心俞双、阴郄双、太溪双,以上诸穴均以毫针刺,行以补法,留针30min,1d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合补益安神、滋阴敛汗之中药汤剂口服,共2个疗程,睡眠基本正常。
4.癫痫
中医认为癫痫的发病多与风、火、痰、虚有关,就症状发生、程度与形式来讲,分为大发作和小发作,就疾病的所在经络而言,多与督脉、任脉、太阳经和少阳经有关。《脉经》:“督
脉为病……大人癫病,小儿风痫。”患者多病情缠绵,经久难愈,终身服用抗癫痫药物,并且剂量逐渐加大。张教授在痫证时重视针药并用,在针刺督脉大椎、百会、至阳、脊中、命门、鸠尾、腰奇、间使、丰隆的基础上,昼发配申脉穴,夜发配照海穴,结合辨证用药本病,疗效颇佳。可以使患者癫痫症状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即使发病也是以小发作为主,很少出现大发作。此外,可以使抗癫痫的西药用量逐渐减少,减少了西药的毒副作用。
某男,30岁。2008年9月23日初诊。反复发作性意识丧失四肢强直25年,近期症状频发。患者于5岁时头部外伤后首发意识丧失四肢强直,诊断为外伤性癫痫,即给予抗癫痫药物,但此后症状一直没有完全控制,每年均有数次发作。最近由于情绪影响,症状又较前发作频繁,而来院就诊。予以上述针刺,留针30rnin,期间行针2次,平补平泻,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同时予通窍活血汤加减口服。患者经1个月症状一直未发。停止针灸,改汤剂中药方为丸剂继服,以缓图之。
5.痴呆
彻夜不眠痴呆是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志病。中医认为本病由禀赋不足、痰浊阻窍、肝肾亏虚引起。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中指出“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
者,化而为髓,由脊髓上行人脑,名日脑髓。两耳通脑,说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这一认识,把忆、视、听、嗅、言等功能皆归于脑。张教授本病,善用督脉经穴,意在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针刺百会、四神聪、神庭、水沟、风府、风池以通督醒神,太冲、太溪、三阴交、丰隆、内关以滋补肝肾,豁痰开窍。配合中药调补肝肾,豁痰开窍,针药并用,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