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栝蒌薤白白酒汤
【方药】栝蒌实一枚(捣)(15克) 薤白半升(9克) 白酒七升(适量)
【用法】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栝蒌薤白半夏汤
【方药】栝蒌实一枚(捣)(15克)薤白三两(9克) 半夏半升(9克)白酒一斗(适量)
【用法】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枳实薤白桂枝汤
【方药】枳实四枚(9克) 厚朴四两(12克) 薤白半斤(9克) 桂枝一两(3克) 栝蒌实一枚(捣)(15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四)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五)
【解说】
三方为胸痹的主要方剂,胸痹为胸阳不振,痰浊水饮上居胸位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胸闷、短气,或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或见心悸、喘咳,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寸弱关强。与西医所谓“冠心病”类似。
栝蒌薤白白洒汤为胸痹的最基本方剂,其辨证使用的键是;胸背痛,短气。脉象可见寸虚关盛(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寸虚,为胸阳不振之象;关盛,为中焦有停饮,阴寒
内盛之征。至于“喘息咳唾”之有无,当视具体病情而察之,非栝蒌薤白汤证必现之症。治胸痹其基本方法是:通阳散结,豁痰下气。栝蒌薤白白洒汤用栝蒌宽胸化痰,《本草别录》云本品能“主治胸痹”;薤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经云“心病宜食薤”,即为此义;白酒(米酒、高粱酒,或米醋)其性轻扬,既可引药上达,又可活血通经。本方为治胸痹的基础方,临证时可根据病情随证加减运用。
栝蒌薤白半夏汤主治胸痹而痰饮壅盛,胸闭塞较甚之候。故其证由上证短气发展至不得卧,由胸闷而痛发展至胸痛彻背。因痰饮较甚,故在栝蒌薤白白洒汤的基础上加半夏,以逐其痰饮,降其逆气。临证时,可将本方与苓桂术甘汤合用,以增化痰饮之功。气滞者,加陈皮、枳实、香附;瘀血者,常加丹参、降香、红花、赤芍、川芎、郁金等。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其病机特点是在痰浊上乘,胸阳痹阻的同时,气滞现象较为明显。因气滞较重,影响胃腑,旁及胁肋,故其证候特点是胸满,心下痞,胁下气逆冲胸。此外,当有腹胀、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弦紧等症。应在宽胸开结的同时,注重理气之品的使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正是在上二方的基础上化裁,突出使用枳实、厚朴,以理气、降气,除满消痞,含急则治标之义。
【运用】
一、胸痹(一)
曹颖甫医案:惟劳力伛偻之入,往往病胸痹,予向者在同仁辅元堂亲见之。病者但言胸背痛,脉之,沉而涩,尺至关上紧,虽无喘息咳吐,其为胸痹,则确然无疑。问其业,则为缝工。问其病因,则为寒夜伛偻制裘,裘成稍觉胸闷,久乃作痛。予即书栝楼薤白自洒汤授之。方用:栝蒌15克,薤白9克,高粱酒1小杯。2剂而痛止。翌日,复有胸痛者求诊,右脉沉迟,左脉弦急,气短。问其业,则亦缝工。其业同,其病同,脉则大同而小异,予授以前方,亦2剂而瘥。盖伛偻则胸膈气凝,用力则背毛汗泄,阳气虚而阴气从之也。(《金匮发微》1959年版)
按语:寒夜劳力,受寒伤阳,阴邪乘之,病发胸痹。唯病尚微,故以栝蒌薤自白洒汤以宽胸开痹,宣通阳气而愈。
二、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二)
赵锡武医案:李某,女,57岁,干部。冠心病心绞痛五六年,心前区疼痛每日二三次,伴胸
闷气短,心中痞塞,疲乏,脉弦细,苔白质淡,边有齿痕。此系胸痹之病,乃心阳虚,胃不和,遂致气机不畅,血脉闭阻。拟通阳宣痹,心胃同治。仿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橘枳姜汤化裁。处方:栝蒌30克,薤白12克,半夏15克,枳壳10克,橘皮15克,生姜6克,党参30克,生黄芪30克,桂枝12克,香附12克。服上方2个月后,心前区痛偶见,胸闷气憋减轻,脉弦细,苔薄。心电图T波V4~6由倒置转低平,或双向,ST段V4~6由下降0.1mV转前回升0.05mV。(中医杂志1981;(3>:45)
按语:气短、疲乏,舌淡苔白有齿痕,阳虚之征;胸闷、心中痞塞,乃胃气不和,影响及心,故以心胃同治之法。以栝蒌薤白半夏汤祛痰通阳宣痹,合橘枳姜汤温中下气和胃,又以参、芪、桂、附之品理气扶正。遣方用药,丝丝入扣,守方久服,而获佳效。
三、背冷
彻夜不眠纪立金医案:郑某,男,35岁。1990年10月10日就诊。患者背部怕冷月余。1月前乘船受凉,始觉周身怕冷,并未介意,次日周身怕冷减轻,背部怕冷较著,伴有四肢酸痛,胸部憋闷,经西医检查无异常发现。服中药15剂无效。现背冷持续不减,夜间胸闷,下午低烧(37.4℃~37.7℃),四肢关节疼痛,不敢出门见风。脉沉滑有力,舌质红苔黄腻。
系外感湿邪,湿邪入里化热,湿热阻遏上焦,阳气不能外达所致,给以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栝蒌30g,薤白9g,半夏9g,黄连6g,木香15g,郁金9g,红花6g,甘草3g。3剂水煎服。服1剂后,背冷大减,服至6剂,舌苔尽退,诸症消失而愈。(山东中医杂志1992;(4):23)
按语:背冷一症,仲景早已论述:一则阳虚不能温煦之附子汤证;一则痰饮阻遏阳气之苓桂术甘汤证。可见背冷之机,一则阳虚,一则阳阻。背为阳,阳虚或阳阻,都可导致背失温煦而背冷。本证为湿热阻遏胸阳不能达背所致,故以栝蒌薤白半夏汤加黄连以宣通胸阳,清化湿热而愈。
四、胆胀(慢性胆囊炎)
亢海荣医案:缑某某,女,54岁,干部,1978年4月3日就诊。主诉:6年来每遇生气、受凉经常右上腹痛,阵发加剧,肩背束困,气短胸闷,暖气纳差。经胆囊超声、造影诊断为慢性胆囊炎。门诊医生始用柴胡疏肝饮6剂未效,又改用一贯煎4剂仍未见效。患者手按胁肋,苦闷不乐,脉象沉细,舌质淡、苔薄白。
辨证为阳虚气机阻滞,脾失温煦。处方:栝蒌60克,桂枝3克,薤白15克,半夏10克,枳壳15克,大腹皮15克,葛根30克,丹参30克,鸡内金15克,陈皮12克。 服上方3剂后诸症好转。效不更方,继用20余剂后诸症悉除。后经B型超声检查,胆囊炎症消失。5年未见复发。(中医杂志1984;(3>:57)
按语:(原按)中医文献中虽无胆囊炎的名称,但类似本病的症状却有丰富的记载。《灵枢·胀论》说:“胆胀者,胁下胀疼,口苦善太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描述“结胸”证时,指出心下部坚硬胀满、疼痛、拒按,气短等,都与本病有近似之处。笔者通过实践,认为本病固然有各种证型的表现,但是阳气不运,气机阻痹是主要的因素。
痹者,闭也。所以选用通阳法,而不用扶阳法。用散寒、理气、化痰通络的药物。因为不是急性发作,湿热现象不明显,更没有用清肝利胆的药物。总的目的在宣通痹阻,而不在止痛。临床证明,胁痹的病人,多因受寒、生气或饮食不节而发生,并伴有嗳噎、食呆、腹胀的证候。用薤白为主药,取其宣阳疏滞不伤胃气。方中栝蒌量较大,因栝蒌能开胸顺气。仲景治结胸有小陷胸汤,栝蒌与半夏并用。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一些宣痹散结,活血通络,行气化痰的药物,即能随手奏效。
五、咳喘
李长青医案:黄某某,男,47岁。患咳喘多年,每逢秋末冬初病情加重,用西药消炎镇咳只能缓解,曾服中药效果不显。诊见形寒畏冷,面容憔悴,晨起颜面浮肿,口唇发绀,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夜不能平卧,咳吐白沫痰,舌质紫暗,苔淡白,两寸脉沉迟,关脉紧数,两尺无力,此乃虚寒咳喘之证,肺为寒邪侵困,故短气不足以息,肺为娇脏,沉寒痼冷,日久天长,尤逢夜半阳气衰弱之时,则病情加重,日中阳旺之时则稍缓解,故投括蒌薤白白酒汤。方如下:全栝蒌75克,薤白40克,干姜20克,细辛5克,五味子20克,白酒10毫升。每剂煎分二次温服白酒后入。服药一次后即咳吐大量白痰,气短随之好转,按上方共服14剂,后又服真武汤20剂,如今咳喘均愈,能参加劳动。(黑龙江中医药1989;(4):31)
按语:本案咳喘为痰饮壅塞,肺中虚冷所致。故用栝蒌薤白白酒汤以宽胸化痰,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温肺化饮,标本同治,咳喘遂愈。
六、烦躁
纪立金医案:周某,男,58岁。1990年1月3日就诊。病人烦躁不能入眠周余。自述烦躁不
宁,彻夜不眠,胸闷,时有气短。察舌质红苔黄厚燥。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病人平素嗜酒较重,日约斤余,酒性湿热,阻遏心神而发,舌苔黄燥为湿热伤津。以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栝蒌30g,薤白9g,半夏9g,石斛12g,生石膏30g,芦根30g,竹叶9g。3剂水煎服。3剂后,心烦减轻,继上方15剂,烦躁消失,舌苔退尽,能入睡眠。(山东中医杂志1992;(4>2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