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方显奇效,老医师特效方医案,一定要收藏(有中气下陷方)
血分证
王某,男, 50 岁,干部, 1977 年 11 月 14 日就诊。高血压病史 16 年当晚因情绪激动骤起左半身不遂,左侧口角流涎而急诊入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脑溢血(右侧内囊)”,当即予以甘露醇、止血剂、等。次日诉心窝部烧灼感,大便干结,黄,服 Benzocain 后症状稍缓,至 11 月 31 日上午突然呕吐咖啡样溃疡,用云南白药、地榆、三七粉及大量止血定及输血等均无效,患者仍持续不断有少量或每隔 4 ~小时有大量(月 400 ~ 600ml )暗红血水及血块排出,并间歇有咖啡样胃内容物呕出,至 12 月 2 日中午,病人因出血不止已处于轻度休克状态,外科紧急作胃大部切除术,但术后依然便血不止,胃抽出液全为鲜红血水,据记录七昼夜内失血总量约 11000ml ,患者苍白浮肿,神思恍惚,血压 50/90mmHg 。经中西医会诊,决定予以犀角地黄汤。处方:犀角 1200mg (冲)、生地 15g 、丹皮 10g 、槐花 18g 、黄连 3g 、生甘草 5g 、生侧柏叶 18g 、人中白 6g 、焦山栀 10g 、石斛 15g 、玄参 15g ,急煎服。当晚及次晨各服 1 剂。
另用生地 250g 、鲜藕 250g 、鲜茅根 125g ,捣汁频饮。药后病人胃部灼热感大为减轻,便
血量渐少,至晚上大便转黄,血压升至 86/140mmHg ,且未再度出血。(南通医学院报 .1982 ⑵:75 )
热盛动风证
梁某某,男, 24 岁。因双夏期间劳累过度,加上情志不畅,导致旧病复发。症见彻夜不眠,惊惕不安,抽搐频频,不能自主,口角流涎,沉默不语,偶有大小便失禁,进食被动,病已一周。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西医诊断为癔病性精神病;中医辨证属肝阳浮越,内风扰动,痰浊上泛。治宜平肝熄风,清热化痰。方用羚角钩藤汤加减:羚羊角 2g ,钩藤、茯苓、僵蚕、天竺黄各 12g 、生地 30g 、石决明 20g 、生白芍 15g 、象贝、竹茹、地龙各 10g ,冬桑叶 6g ,蜈蚣 2 条。同时配合针刺。用药 20 余剂,痊愈出院。(浙江中医杂志 .1982 ⑼:413 )
邪热壅肺证
叶某,女, 21 岁, 1974 年 4 月 5 日初诊。患者发热( 38.5 ℃)咳嗽 9 天,服四环素等未见好转。刻下但热不寒,咳嗽痰液黄稠,左胁肋刺痛,精神不振。血常规:白细胞总数 13.8
× 10 9 /L ,中性 0.81 ,胸透示左下肺呈不规则模糊阴影,舌苔薄黄腻,脉滑数弦。乃风温外受,由卫入气,邪热恋肺,失于清肃,灼液为痰,治拟清热宣肺而化痰湿。处方:净麻黄 6g 、杏仁 9g 、生石膏 30g (先煎)、甘草 3g 、生熟苡仁各 15g 、白蔻仁 3g (研细后下)、茯苓 12g 、橘红 4.5g 、鱼腥草 30g 、冬瓜子 15g 、全瓜蒌 12g , 2 剂,水煎服。1974 年 7 月 10 日三诊:寒热未见复燃,干咳少痰,痰稠偏黄,上半夜咳嗽较甚。复查白细胞总数基本正常,胸透示左下肺炎已完全吸收,脉细滑,苔薄黄腻。燥痰湿热内恋,治拟麦门冬汤加减,以润肺止咳。处方:南沙参 15g ,制半夏 9g ,麦门冬 9g ,甘草 3g ,桑叶、陈皮各 9g ,杏仁 9g ,银花 12g ,冬瓜子 12g ,炒苡仁 30g ,枇杷叶 12g (包煎), 3 剂,水煎服。(《张伯叟医案》)
心火上炎证
张某某,男, 25 岁。主诉:两眼发红生眵将近一月,用过多种眼药水无效。检查:两眼睑结膜弥漫性充血,球结膜接近二眦部充血明显,舌赤,脉数。证由心火,治当清降。处方:导赤散加黄芩。5 剂后复诊,充血减退,眼眵已无。再予原方 5 剂而愈。(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2 ⑾:10 )
肝火上炎证
乔×,女, 43 岁,农民, 1983 年 7 月就诊。患者身体强壮,面红润,但每次经行前两三天,就出现头晕头痛,口苦心烦,旋即鼻内出血,阻塞鼻孔则血从口出,有时挟有紫块,已达半年之久。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诊见一派肝胆郁热之象,予龙胆泻肝汤加怀牛膝 24g 、荆芥炭 10g 。服药 3 剂即效,连服 3 个月经周期痊愈,迄今为见复发。(浙江中医杂志 .1990 ⑷:157 )
胃热证
马×,女, 21 岁,学生。口臭,牙龈出血 4 个月。晨起口内出血,刷牙出血,平素喜冷饮,大便常干燥,面红目赤,牙龈红肿,有少量牙石,舌红苔薄黄,脉洪大。诊为“急性牙周炎”。治则:清热泻火消肿。予以清胃散:生地、丹皮各 20g ,黄连 10g ,升麻 15g ,水煎服,每日 1 剂。连服 12 剂后,口臭、牙龈出血均消失,大便正常。(辽宁中医杂志 .1993 ⑿:25 )
肠热腑实证
陈×,男, 35 岁。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切除术后 3 天,出现肠梗阻症。腹部胀痛,阵发性疼痛,饮食不下,大便秘结,肠鸣亢进,下腹部疼痛,以左下为甚,脉弦数,苔黄干厚。辨证属里实,气血郁滞,宜攻里通下。投大承气汤合黄芩加黄芩 1 剂,服后半小时呕吐,乃改用大承气汤灌汤,注入后不久,排除多量大便,次日再灌汤 1 剂,大便通畅,症状消失,恢复饮食。(新医学 .1975 ⑷:212 )
热毒蕴结证
张某,男, 32 岁。咽痛,发烧 5 天,疼痛剧烈 1 天。5 天前汗出脱衣外感风寒,逐渐感到身体发热,咽部疼痛,在厂卫生室肌注庆大霉素 3 天,咽痛反而加剧,吞咽有阻挡感,说话含糊不清。查体:体温 39.2 ℃,舌红苔薄黄脉数。右侧软腭及悬雍垂红肿,舌腭弓上方隆起,扁桃体被遮盖,并且推向内下方。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 16 × 109/L 。处方:仙方活命饮加连翘 10g 、牛蒡子 10g 、山豆根 10g ,水煎 300 毫升,早晚分服。1 剂后咽部疼痛减轻, 2 剂后体温降至 37.2 ℃, 5 剂痊愈。(山东中医杂志 .1992 ⑸:15 )
脾气虚证
彻夜不眠戈××,女性, 12 岁。因其母体弱多病,晚生此女,先天不足,累及后天,从襁褓时发育不够好,直到现在,身矮肌瘦,稍一动作即感劳累气短,懒于玩耍,且目力非常衰弱,读书写字超过 10 分钟,即感觉目抽而痛,因之休学。于 1973 年 11 月初来北京就诊。脉虚软,舌淡,面(造字 1 )白,目白睛过白,大便有时不成条,食极少,每顿不过半两许。认为是脾胃不足,并无其它疾患。用资生丸以培养后天之本。人参 45g 、茯苓 30g 、白术 45g 、甘草 15g 、山药 30g 、薏苡 22.5g 、莲子肉 20g 、芡实 22.5g 、陈皮 30g 、麦芽 30g 、神曲 30g 、白蔻 12g 、桔梗 15g 、藿香 15g 、川黄连 6g 、砂仁 22.5g 、白扁豆、山楂各 22.5g 。上方共为粗末,每次 6g ,煎 2 次合在一处,午、晚饭后 1 小时左右各服 1 次。服 20 天后,即食量大增,一月后,每餐可进 3 两,面红润,精神焕发,喜玩乐动,目力亦见强,能看书写字持续半小时以上。因令她坚持下去,并请眼科为诊视目疾,云系远视眼,因营养不足所致,可配眼镜以帮助目力,未予开药方。(《岳美中医案集》)
中气下陷证
李××,女, 34 岁,已婚,干部。系地质测量者,长期在野外工作,身体健康。1972 年开始体力减弱, 1973 年 7 月流产,更觉体力不支,头眩,低烧,畏冷,自汗,背部汗多,每日
更衣数次,疲劳、痴睡、食欲一般,小腹有下坠感,时欲大便,但量少不畅,夜尿 2 ~ 3 次,清长,脉象浮大而软,舌质淡,苔薄白。证属脾阳虚衰,中气下陷,拟温阳益气,甘温除热,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西党参 15g 、炙甘草 6g 、白术 20g 、当归 6g 、陈皮 6g 、升麻 6g 、红柴胡 6g 、黄芪 15g 、防风 10g 、附片 3g 。5 剂后低热退,汗止,头晕及小腹坠胀感减轻。守原方加半夏 6g 、天麻 5g , 5 剂。继用补中益气丸调理善后。(《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彭崇让案)
脾不统血证
宋××,女, 39 岁。素感动则气短,纳食无味,四肢乏力。此次行经则血崩不止,其势甚急,伴精神倦怠,气短懒言,面萎黄,下血淡而质清。舌 淡苔薄,脉虚大。此乃脾虚气弱,不能统摄血液所致。法当补脾益气以摄血。令先以高丽参 10g ,煎服,继投胶艾四物汤加味:阿胶 10g 、艾叶炭 10g 、当归 10g 、川芎 10g 、熟地 10g 、白芍 10g 、地榆 10g 、黄芪 15g 、侧柏叶 12g 。一昼夜连服 2 剂,下血顿减,但仍淋漓不断,脉沉细缓。此脾气素虚,冲任不固所致,取健脾益气固摄冲任之法,投补中益气汤加减。3 剂后,漏血已止,依原方随证加减,续服 2 余剂,诸证悉除。(《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杨世清案)
肺气虚证
彭××, 15 岁,女性。出生后七月,因感冒而遗留咳喘,且缠绵难愈,发育不良。及学龄后,一遇劳累,亦每致发病。其父知医,常以小青龙汤、二陈汤等消息治之,屡治屡发。此乃久病宿疾,耗伤人体正气,致抗病力量日益减弱,故一遇劳累后寒袭风吹,即旧病复发。临时,是急则治标之法,虽病暂愈,正气未复,故终无愈期。故发作时投以降气疏肺之剂,愈后即嘱其不间断地服河车大造丸。紫河车 1 具,川牛膝、淡苁蓉、天门冬、川黄柏(盐水炒)、五味子、锁阳、全当归各 21g ,大熟地 60g ,大生地、枸杞各 45g ,杜仲 30g 。共为细末,蜜丸 9g 重,每服 1 丸, 1 日 2 次,白开水送下。半年后,体格健壮,发育迅速,随之宿疾亦蠲除。紫河车本气血所生,能大补气血,为本方主药,故常服能使精血日增,不特劳损之疾得以蠲除,虚弱之体亦日臻强壮。(《岳美中医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