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敬老  尊老的好媳妇
        ——记大北沟镇兴隆社区王晓玲孝敬公公的先进事迹
   
她,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35年如一日,服侍着孤寡公公,一如既往,无微不至,从不言弃,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众,她的事迹传遍周边村庄,她就是多伦县大北沟镇兴隆社区的王晓玲同志
五晓玲1962年出生在河北省沽源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7岁时,父亲因患肝癌去世,家庭的不幸使她自幼就成了一个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和蔼可亲的女孩,18岁时随母落户到内蒙古多伦县大北沟乡蒙古营村,母亲婚后的家庭,让她更懂得做儿女的重要性。对待继父就像对待亲爹一样,饮食起居,洗涮做饭,农田劳作样样都讨得继父欢心,继父生前逢人就说:“我们晓玲就是懂事,这是我这辈子修来的福”。
1983年,王晓玲与本村一青年恋爱成家。公公虽说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生性脾气暴燥、多疑小气。42岁时老伴去世,从末再娶。这就更养成了公公性格倔强、孤僻只影的毛病。
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王晓玲毫无怨言,主动挑起照顾公公、伺候公公的重担。她说得好“都说我公公人个性,我不怕,是块冰我也能用心把它焐化,把它焐暧”。
1984年,公公非要和同村一位农民伯伯放羊,众所周知,放牧这活最是辛苦的活,无阴天下雨,没有歇晌休息,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都要赶上羊上山,冬天天短,放牧人也就两顿饭了,而到了春夏秋这三季,天长夜短,吃饭喝水都要自己带上,春秋两季天气凉,水饭还不坏,而到了夏季就不行了,炎热的天气带上饭不到中午就酸气冲天,到了这个季节,王晓玲总要在公公放放走时,问一声到什么地方放羊,一到中午,她或骑车或步行,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公公放放的地方。那时她已怀孕六七个月了,但王晓玲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有一天,突然阴云密布,雷电交加,王晓玲突然想起了公公没带雨具,她急急忙忙拿上雨衣骑车奔向公公放牧的地方,当把雨衣送到公公手中往回返时,雨突然大了起来,她冒雨回到家中后,一病六天没起来,把公公心疼的自己偷偷落泪。
她常说“公公年轻时不容易,没享了福,我要尽到一个亲生儿女的责任”。王晓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近三十年来,她就是一个亲闺女,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料着公公的饮食起居,卫生等方方面面,吃饭时,王晓玲总是把公公爱吃的饭菜放在他的面前,时时夹菜端饭
到眼前,即便是吃一颗鸡蛋她也要把皮剥掉放在公公的碗中,洗衣、洗被、理发这些事情王晓玲同志从不推脱。特别是在公公生病时,她更是细心照顾,每晚睡觉,一听到公公房间有什么动静,她总是并首先起来过去看看。1987年,公公突然得了急性胰腺炎,当时农村医疗条件差,公公只好到多伦县医院就诊,那时正是农活忙时,丈夫把父亲安顿好后,吸有让还在喂奶的王晓玲去医院赔床,在医院她又要取药打饭,又要照顾吃奶孩子,一连二十天,她没有一句怨言。王晓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深深地感动了同屋的病人和亲属,大家都说:“这儿媳妇打着灯笼都不着”。公公一生病饮食总是有些忌口,她就不厌其烦地熬粥煎汤,并一口一口喂公公吃。谁说病中无孝子,王晓玲同志却是病中出孝媳,病中见真情,在她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王晓玲同志婚后的第五年,丈夫转国家干部,在乡政府工作。为了丈夫的工作,她随丈夫搬迁到现大北沟镇内居住。搬家时,她劝公公随她们一起搬迁,但公公总是说:“我还年轻,能种地,能干活,少连累你们吧。”公公的执意,儿媳也便不好再强求,然而她人搬走了,但心始终挂念着公公,隔三差五王晓玲都要骑上自行车回到公公家看看,把公公爱吃的可口饭菜带上一大堆。到家之后,又洗又涮,收拾的干干净净,看到公公脸上的笑容后,她便欣然离去。
我的好儿媳妇满足了我一九九九年,王晓玲同志将75岁的公公从大伯哥家中接到大北沟镇家中居住。当时公公已患有严重的白内障,视力模糊,生活起居极为不便,王晓玲同志不管多忙,依旧细心照顾公公,把舒适明亮的房间安排给公公居住,每天早、中、晚饭亲自端到跟前,做饭总是依老人口味,衣服从来不让他穿脏。冬天怕公公冻着,她给生上炉子,买来电热毯和暧水袋。平时俩人一起唠家常,公公儿媳之间就如同父女俩开开心心,逢年过节还为公公买新衣服、新鞋袜。2001年国家实施“阳光工程”,王晓玲同志得知消息后,再三劝说公公实施眼科手术,彻底他的白内障疾病。在她的劝说下,公公终于同意去锡盟医院进行手术,王晓玲同志亲自陪同公公做完了手术。在医院期间,因为公公年龄偏大,大夫要做几天观察和检测。入院后,由于没有陪护人的床位,王晓玲每夜铺一块人造革在公公的床底,不知情的公为王晓玲是病人的亲闰女。但得知是病人的儿媳妇时,同屋的人都惊讶起来,随后又竖起大拇指连加称赞。不知同屋是哪个病友,给 锡盟电视台打了电话,电视台立即派来记者对王晓玲和她公公进行采访,并在当天的锡盟电视台新闻节目进行了播放,许多好心人第二天给她送了慰问品和毛毯,一时王晓玲成了盟医院的“红人”。公公的手术非常成功,现在老人家还能读书看报。公公最高兴的是媳妇很会照顾人,人前人后,爸爸长爸爸短的,知冷知热,甚是孝顺。“我可娶了个好儿媳妇,要没她,我的眼睛瞎了,命也怕没今天了。”公公对这个儿媳赞
不绝口,逢人便讲。邻居们都说:“老王就是有福气,遇到这样的好儿媳他人难得。”现在左邻右舍,村里乡里,无不交口称赞。
“谁家没有老人?谁没有老的时候?我伺候老人,抚养孩子,只是做了天下妇女最应该做的事情。”朴实的话语让人们对王晓玲这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又增添几分钦佩。王晓玲说,自己进了门和公公就是一家人,对公公好就是对儿女好,对丈夫好。
现年五十岁的王晓玲,也是高中文化,由于受当时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未能进入高等院校深造,但她对家庭从无怨言,对自己的路也从不后悔,而在对教育儿女方面,却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部传授到他们的身上,让他们从小学知识,懂得怎样做人。2001年王晓玲的一双儿女同时考上了大学,当时上大学容易,缴学费难,王晓玲为了让儿女顺利地完成学业,她毅然承包了白石头沟村十五亩水浇地,开始各菜供儿女上学。整整三年她在菜地搭个窝棚,到种菜的时节王晓玲就住在窝棚中,风雨无阻,辛勤劳作在菜地里,皮肤晒黑了,晒掉皮了,王晓玲都默默无言,她把卖菜的钱一分一分地攒起来,供着两个孩子上大学,儿女持着妈妈为了自己这样辛苦,更加珍惜学习,更加节俭生活,每到暑假,儿女们从不在外打工挣钱,而是回来和妈妈一起锄菜花、捆西芹、摘甘兰,薅大草。同学们劝他们在外打工挣钱,
但儿女们却说打工挣钱是好,但我妈妈自己种草就要多掉几斤,多流几身汗了。在她的悉心调教下,一儿一女全部大学毕业,现已各自到了工作,并为社会为国家贡献着他们应有的力量和智慧。王晓玲同志每当得知儿女们取得的成绩,都会落下激动的泪花。
2013年已经90岁高龄的公公,一连几天茶饭不思,王晓玲心急如焚。她急忙用电话把正在下乡工作的丈夫叫回,连夜送进多伦中医院特护室。在那里一连二十天,她始终没离开公公的病房,洗脚喂药,擦澡换衣,从无半句牢骚。她生生用一勺一勺稀粥、稀汤把在死亡边缘的公公拉了回来。如今在王晓玲的精心照料下,公公活得有滋有味,虽然90岁了,仍然精神矍烁,容光焕发,他逢人就说:“我能从医院活着回来,是摊上了好闰女,好人有好报呀!”在王晓玲的感染下,孝老敬老、尊老成了这个家庭的家风,去年她的一双儿女先后成家,这个家风也使儿女代代相传、根深蒂固。
王晓玲同志在家里是好妻子、好母亲,在外是好邻居、好妹、好阿姨。她对家庭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对邻居态度和谐,待人真诚;她心地善良,平易近人;她治家有方,夫妇和顺。王晓玲孝老养老,尊老的举动,深受周边众的好评,也深深感染了周边村民。王晓玲的事迹在十里八村广为传颂。大家在传颂中受教育,在传颂中受感动,在传颂中升华思
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这种美德,为创建全社会和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