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常见⽂体
中国古代⽂⾔⽂常见⽂体
⽂体,指⽂章的体裁、类别。⽂体划分的标准主要是从⽂章的语⾔形式、⽂章的内容、⽂章的应⽤范围等三⽅⾯考虑的。
就语⾔形式来说,古代⽂体可分为韵⽂、骈⽂、散⽂三个⼤类。
韵⽂和骈⽂、散⽂的区别在于押韵不押韵,韵⽂是押韵的,如《诗经》、《楚辞》以及各个时代的诗歌。另外,⽤于规戒的箴铭⼀类⽂章也押韵,属韵⽂,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骈⽂和散⽂是不押韵的,两者的区分是前者讲究平仄、对仗,在句式上⼀般都是四六对仗(所以骈体也叫。四六”⽂),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骈⽂,散⽂没有这些规定。(华语⽹)
散⽂这个概念很⼴泛,凡韵⽂、骈⽂以外的⽂章,都可以称之为散⽂。唐宋⼈把骈⽂叫做“时⽂”,把散⽂叫做“古⽂”。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倡导的古⽂运动,从⽂体⽽⾔,就是反对骈⽂⽽提倡散⽂。散⽂有⼴义、狭义的分别,⼴义的散⽂是指⼀般⾮韵⽂的作品,狭义的散⽂是指⽂学体裁的⼀种。
我们讲古代散⽂⽤的是⼴义散⽂这⼀概念。古代散⽂可分为史传⽂、议论⽂、杂记⽂、应⽤⽂等四类。下⾯分别介绍这四类散⽂的特点。 古代⽂体简介
⼀、史传⽂
史传⽂也叫历史散⽂。主要有三类。
(⼀)编年体
这种体裁的历史散⽂的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
编年体历史散⽂以《左传》和《资治通鉴》影响最⼤。我们学过的《彀之战》《⾚壁之战》’就是这种⽂体。’
(⼆)纪传体。
这种体裁的历史散⽂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记传体的创始⼈是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以本纪、世家、列传为主要内容的。我们通常说的⼆⼗四史都是这种体裁。我们学过的《鸿门宴》(节选⾃《史记·项⽻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海瑞传》都是这种体裁。上⾯说的⼆⼗四史是官修的国史,还有私⼈写的⼈物传纪也属于这种体裁,例如我们学过的《左忠毅公逸事》。
纪传体史传⽂对⼩说、故事等⽂学形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如六朝的志怪⼩说、唐宋传奇以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都深受《史记》的影响。我们学过的.《柳毅传》《促织》就是这种⽂学作品。记叙⽂体常识
(三)纪事本末体
这种体裁⾸创于南宋时期的裒枢。袁枢根据《资治通鉴》所提供的材料,写了⼀部《通鉴纪事本末》。把1300多年的历史,归纳为230多个专题。它的'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起,如。三家分晋”、“秦并六国”、“⾼帝灭楚”、“匈奴和亲”等。
⼆、论说⽂
论说⽂是阐明事物道理的⽂章。它要求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论证。政论、⽂论、史论、学术论⽂等都属于论说⽂。
春秋战国时期,论说⽂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阶段。所谓“诸⼦百家”都属于论说⽂的范围。当时的论说散⽂主要有两种形式:⼀是语录,如《论语》、《孟⼦》主要是记录孔⼦、孟⼦平常的⾔论。这种论说⽂基本上没有完整的篇章结构,每篇的题⽬并不等于论题,与⽂章的内容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如《论语》第⼀篇“学⽽”即取第⼀句话。⼦⽈:‘学⽽时习之”中的“学⽽”两个字,与全篇内容⽆关。另⼀种是论⽂集,如《墨⼦》、《庄⼦》、《苟⼦》、《韩⾮⼦》、《吕⽒春秋》等,我们学过这些集⼦⾥的⽂章,这些⽂章都有正式的题⽬,每⼀篇⽂章有明确的主题,⽂章的结构、层次、开头结尾都很讲究。什么是词--古代⽂体知识
从秦汉开始,论说⽂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量的单篇论⽂,体裁也趋向多样化。常见的有以下⼏种:
(⼀)论。
“论”的议论⽅式以论证为主,这种体裁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体裁的特点。
西汉初年贾谊的《过秦论》是较早出现的单篇论⽂。后来各代都有⼀些著名的“论”,如南北朝范缜的《神灭论》、宋代苏洵的《六国论》等。
(⼆)说。
“说”这种⽂体的主要特点是阐述某⼀事物、某⼀问题的义理。如韩愈的《师说》是阐明师这种职业的道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阐明捕蛇者为什么要以捕蛇为业的道理。
“论”与“说”的界限很难分得那么清楚。⼀般的说,⼈物论、史论等庄重⼀些的内容,⼤都采取“论”这种体裁;⼀些接近于⽂学散⽂的“说”,常常不采取“论”这种体裁,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就不能改为《爱莲论》。
(三)辩。
“辩”是辩是⾮,别真伪,这种⽂体的特点是驳证⼀个错误的论点或辩证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都是这种⽂体的名篇。赠序是什么⽂体
(四)原。
柳宗元三戒 “原”是探源的意思。这种⽂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韩愈的《原道》《原毁》,黄宗羲的《原君》《原⾂》都是这种⽂体的名篇。
(五)寓⾔。
寓⾔是⼀种⽂学形式,但好的寓⾔都应该富有哲理性。先秦诸⼦的哲学论⽂中已有⼤量的寓⾔,如《庄⼦》中的“庖丁解⽜⼀,《韩⾮⼦》中的“守株待兔”等。唐代柳宗元的《三戒》也是著名的寓⾔。
(六)书信。
书信按照应⽤范围的标准划分,可归于应⽤⽂。如果按,⽂章的语⾔形式和内容来说,⼤多数书信应归于议论⽂,书信在古代议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韩愈的《答李翊书》,王安⽯的《答司马谏议书》就可以当作⽂论、政论来读。⽂
体“说”介绍
(七)赠序。
赠序是赠⼈以⾔,就应⽤范围⽽⾔是应⽤⽂,但就语⾔形式来说属议论⽂。我们学过的宋濂的《送东阳马⽣序》就是很好的议论⽂。
(⼋)奏议。
奏议从应⽤范围来说,可归应⽤⽂。但就内容来说,⼤部分是议论⽂。就语⾔形式来分,有的奏议是骈⽂,有的是散⽂。奏议有好⼏种,下⾯介绍两种:
1.疏。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思疏》等。
2.表。陈述某种情或意见。如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3.对策。古时候考试把考题写在策上,令参加考试的⼈回答,称为“策问”,考⽣回答的⽂章叫做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三、杂记⽂
杂记⽂⼜可分为两类:
(⼀)⼭川景物⼈事记。
这⼀类⽂章很多,例如我们学过的就有柳宗元的《⼩⽯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姚鼐的《登泰⼭记》等。
(⼆)笔记⽂。
笔记⽂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长的也不过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闻轶事、⽂艺随笔、⼈物短论、科学⼩品、⽂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门。《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种⽂体。
四、应⽤⽂
应⽤⽂的范围很⼴泛,下⾯再介绍两种: 古代⽂体——表简介
(⼀)墓志铭。
墓志铭是刻在⽯头上并且是埋在坟墓⾥的⽂字。内容是记述死者⽣平事迹的。如韩愈的《柳⼦厚基志铭》就是名篇。
(⼆)祭⽂。
是对死者表⽰哀悼的⽂章,如我们学过的袁枚的《祭妹⽂》。
⾼中古代⽂⾔⽂常识
⼀、与政事相关的常⽤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些相关的政事,实⾏⼀定的政策,会引起各⽅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
1.诣:到,去。
2.劝:①⿎励,奖励;②受到⿎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步⾛,跑;⼜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告诉,报告。常⽤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往往是最⾼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点,阅读时就不⾄于认为下⽂中国君和主⼈公发⽣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如“没死以闻”,“齐桓晋⽂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于军队);②住宿,停留(⽤于个⼈)。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些常见的单⾳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来掌握。 ⼆、官职⼈物常⽤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夫:其权⼒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政长官。
(7)太尉:军事⾸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管⽂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收。
(14)国⼦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最⾼⾏政长官。
(17)巡抚:总揽⼀省⾏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级⾏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级⾏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官向中央举荐品⾏端正的⼈,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初⼀,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地赐给⾂⼦。如:劳苦⽽功⾼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优则仕。《论语·⼦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家⼦,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如:⼭涛(⼈名)作冀州(长官),拔三⼗余⼈。李⽩《与韩荆州书》
迁:⼀般指提升。如:孝⽂帝说之,超迁,⼀岁中⾄太中⼤夫。《贾谊传》
陟:进⽤。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般可享受⼀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弃疾传》
拜:按⼀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般⽤于升任⾼官。如:以相如功⼤,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
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般指由京官改任地⽅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有⾮其⼈,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般的调动官职。如:徙
发布评论